來源:機構之家

華林證券上市五年來業績幾經起伏,整體呈現下滑態勢,2023年更是跌入谷底。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15億元,同比驟降27.38%;歸母淨利潤僅爲3169萬元,同比暴跌93.18%。

圖1華林證券歸母淨利潤走勢資料來源:WIND

面對困境,華林證券曾力圖通過引入互聯網基因,推行“部落制”變革謀求突圍,卻水土不服,適得其反。一方面,變革過於劇烈,公司高管人事動盪,影響戰略落地;另一方面,“重效率”的互聯網作風與“嚴合規”的金融突然水土不服,內控問題頻頻發生。

業績全面下滑,自營業務高波動

近日,公司發佈了其2024年一季度財報。2024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3億元,同比增長12.02%,實現歸母淨利潤5483萬元,同比下降12.83%。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58億元,同比下降43.63%,頹勢明顯。

而此前發佈的2023年業績表現更是慘淡。2023年,營業收入10.15億元,同比減少27.3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168.61萬元,同比減少93.18%。主要營業項目中,除資產管理業務外,其他主要業務板塊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作爲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財富管理業務2023年收入8.19億元,營收佔比80.66%,同比下滑5.98%。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驟降19.04%至5.89億元,受市場交投低迷拖累明顯。

圖2華林證券代理買賣證券業務資料來源:WIND

而代銷金融產品業務作爲財富管理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更是裹足不前。2019年代銷金融產品收入爲0.07億元,2021年大幅增長至0.24億元,2022年、2023年則分別下跌至0.16億元、0.15億元,無論是營收規模佔比還是增速都差強人意。

圖3華林證券代銷金融產品收入資料來源:WIND

信用業務方面,2023年華林證券兩融餘額增長12.4%至46.39億元,但兩融利息收入僅爲2.54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

圖4華林證券兩融業務收入資料來源:WIND

2023年,華林證券實現投行業務收入1.04億元,同比暴跌39.33%。這固然與去年IPO及再融資收緊的大環境有關,但其跌幅超過了市場平均水平,凸顯出公司在股權承銷等業務上缺乏核心競爭力。

圖5華林證券投資銀行業務收入資料來源:WIND

自營投資方面,問題最爲嚴峻。2023年,華林證券自營業務收入驟降至-0.42億元,由盈轉虧。這一方面反映出A股市場的震盪行情和行業結構分化,但更凸顯出華林證券自營業務的波動性和脆弱性。

圖6華林證券自營業務收入資料來源:WIND

值得注意的是,華林證券近兩年自營業務的表現與行業情況背離。2022年,在多數券商自營業務大幅下跌、甚至陷入虧損的情況下,華林證券自營業務卻逆勢增長。然而,2023年市場行情整體回暖,多數券商憑藉自營實現業績反彈,紅塔證券等中小券商靠自營開路實現大幅正增長的情況下,華林證券卻表現不佳。

究其根源,華林證券自營業務的巨幅波動源於其激進的金融資產配置。在33.79億元的金融資產中,權益類投資高達11.58億元,佔比34.27%。而據海通證券研報,2023年多數券商的權益類資產佔自營比例低於10%,即便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國聯證券等持倉較爲激進的券商,這一佔比也在20%以內。華林證券超高的權益類資產比例,無疑加劇了其自營業務的市場風險敞口。

圖72022 年、2023年上市券商自營持倉結構(百萬元)資料來源:海通證券研報

此外,華林證券在2023年投資收益1.68億元,但公允價值變動卻出現1.8億元虧損,表明公司可能公司存在“處置效應”(DispositionEffect),即急於變現盈利資產以迎合市場預期,維持股價穩定,同時繼續持有虧損資產期待未來價格反彈,這種非理性偏好可能導致投資組合失衡,風險累積,投資回報下降。

“部落制”變革:人事動盪、內控失守

近年來,華林證券力圖通過“部落制”變革,引入互聯網基因,激發創新活力。

2021年8月,華林證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全面升級公司組織架構的議案,形成職能管控線、科技金融線和傳統業務線的三線管理管理模式。其中,部落制改革備受矚目,公司新設新設鄉村振興部落、FICC部落等多個部落,同時撤銷研究所等傳統部門,力圖打破舊有的組織邊界,激發創新潛能。

然而,華林證券激進的組織變革埋下諸多隱患。

劇烈的戰略調整,令員工無所適從,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並適應變革。“打破部門壁壘”意味着重構原有利益格局,新老勢力在資源爭奪、人員調配等方面產生衝突,極易引發內耗。

此外,爲配合變革,公司重金引進科技人才,2021年新招人數超過110人,科技人才佔比高達八成。據2022年的年報數據,華林證券給從小米金融加盟華林的總經理趙衛星開出了高達721.32萬元的年薪,第二高薪的副董事長朱文瑾僅264.98億元。除了同樣是重金挖來的金融科技人才首席信息官張大威年薪高達181萬元之外,其他高管稅前報酬總額均不足百萬。偏激進的金融科技高管薪酬政策以及互聯網人才與傳統金融人才在工作方式、思維模式的差異,極易產生隔閡,加劇內部矛盾。

而這往往容易導致高管的動盪。2021年6月,華林證券迎來新任首席執行官韋洪波,但上任不到半年,韋洪波就因個人原因離職職,由小米金融前副總趙衛星接任。2023年10月,在首席執行官崗位奮鬥兩年的趙衛星離職,由前西部證券副總經理朱松接任。此外,華林證券的首席風險官、首席信息官以及財務總監等關鍵管理崗位也經歷了頻繁的人事變動。例如,2021年至今便換了溫學斌、雷傑、關曉斌、朱松、梁仁棟等五位首席風險官。高管頻繁變動往往導致公司管理的不連貫性,內部人心浮動,外部合作伙伴信心受損,進而影響公司的穩定運營與業績表現。

更爲關鍵的是,簡單照搬互聯網模式,忽視了金融行業自身的特點,導致內控防線失守。“效率”是互聯網企業的生命,而“合規”是金融機構的紅線,效率爲先的互聯網管理模式,簡單粗暴的移植到金融機構的土壤裏必然會水土不服。根據新浪財經的數據,僅2023年一年,華林證券便收到5張罰單或警示函。其中,2023年4月,華林證券被西藏證監局責令整改,監管函直指公司“內部制衡和隔離不足,崗位授權管理和業務人員從業資格管理不到位,未及時報告或報備新業務”等問題。這反映出華林證券“部落制”變革在提升組織效率的同時,卻忽視了風險隔離、崗位制衡等基本內控要求,爲違規行爲留下空間。

經歷過轉型波折的華林證券,2023年12月宣佈再次調整組織架構,新設科技運營部、金融市場部等,整合此前過於個性化的“部落”,迴歸更爲傳統的管理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