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金陵晚報

□吳雲青

日前,人社部等九部門發佈《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明確緊貼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需要,用3年左右時間,紮實開展數字人才育、引、留、用等專項行動,增加數字人才有效供給,形成數字人才集聚效應。

“數字人才”是一個較爲寬泛的概念。其中既有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等專業科技人才,也有網絡主播、數字出版編輯等“數字化”含量相對較低的人才。全面提升勞動者的數字素養,就像對人力資源的“土地”進行綠化,有了大面積、高質量的“綠地”,才能跟上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需求。

這片數字人才的“綠地”,既包括綠草如茵的“草原”,也要有濃蔭如蓋的“森林”,即高端複合型數字技術人才。當下,人工智能的應用主要有兩大痛點,一是算力昂貴,二是產業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稀缺。自2019年首批35所高校獲批設立人工智能專業以來,這一專業已經連續多年成爲“爆款”。

拔尖創新人才不是“拔”出來的,而是“長”出來的,如果把拔尖創新人才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這棵大樹的根就紮在基礎教育——在數字人才的廣闊“綠地”上“植樹”同樣如此。今年2月,南京大學發佈“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系”總體方案,AI課將於9月面向全體新生開設,這在全國高校中屬於首創。該體系分爲“1+X+Y”三個層次,即一門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X門人工智能素養課+Y門各學科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課。

培養適應時代需求和產業技術變革的數字人才隊伍,既要“種草”也要“植樹”,爲此應前瞻性謀劃、構建多層次培養體系,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完善數字人才與創新基地規劃佈局,儘快形成校企合作的可持續培養機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