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州日報

抄寫的特定格式紙張需自行打印,每頁400字,抄寫的筆出水不能太粗……近日,有關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要求畢業生手抄畢業論文的消息備受關注。華南師範大學對此回應稱,手抄本科畢業論文是該校文學院長期以來的傳統,目前已對該做法進行優化調整。

畢業論文,一般都洋洋數萬言。倘若手抄一遍,案牘勞形不可避免。也因此,不少人提出質疑。其觀點主要有二:一者,不合時宜,都互聯網時代了,手抄過於“原始”;二者,搞形式主義,爲難、折騰即將畢業的學子。

先說形式主義。何爲形式主義?重形式、輕內容,虛多實少,做表面文章。根據通報,“手抄”要求可上溯到20世紀50年代該校中文系提出的師範生“三正(正音,糾正讀音;正字,不寫錯別字;正書,端正書寫)三通(詞通、句通、文通)”訓練體系。自中文系90級學生以來,手抄本科畢業論文便成爲一種傳統。可見,這一要求並不是擺花架子,不是形式大於內容,而是實實在在的鍛鍊,換個角度看,也未嘗不是寶貴的“最後一課”、對畢業生的一記提醒。將其歸爲形式主義,未免上綱上線。

再看不合時宜。確實,存在未必就合理,傳統也應與時俱進。但要求師範生手抄論文,有何不可?若說科技發展、社會進步,打印機早就發明出來了,手寫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少——難道中小學生也不用練字了?默寫、抄寫類的作業,都該丟到垃圾桶去?再做個對比,近年來常有高校手寫錄取通知書,一時傳爲美談。若按照“都什麼年代了”的論調,豈不同樣“原始”“不合時宜”?對師範生而言,板書是基本功,練字應該是一輩子的事。尤其在“提筆忘字”的當下,要我看,此等做法非但不屬“不合時宜”,反而顯得彌足珍貴。

在輿論場上,教育領域當屬熱點“製造機”。關於高校管理,近年來可謂爭議頻頻。其背後,“00後”的新特點無疑是一大共性因素。對此,應當尊重,在管理上更細膩貼心,已成共識。但是否要百般討好、一味遷就?一些學生反對的、反感的,就必然是糟粕?這值得打一個問號。就拿抄寫畢業論文來說,總會有學生牢騷滿腹、視若“苦差”、能躲則躲。學校該做的,應當是做好解釋溝通、強化教育引導,同時該嚴則嚴、該管則管。如果一有風吹草動就“服軟”、就“調整”,“教育”二字又從何談起?

我們知道,教育是一門科學。辦好教育,必須由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旁人可以圍觀、監督、獻計獻策,但給高校足夠的自主權,讓其保留一些應有特色,很有必要。 (夏振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