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日前,神舟十八號發射圓滿成功,兩組航天員在空間站會合,令人們歡欣鼓舞。這背後是當下炙熱的空天信息產業:以各類無人駕駛航空器行業應用爲主的新型低空經濟領域,在技術革新及行業規模應用方面按下“快進鍵”;另一方面,中國商業航天處於蓬勃發展階段,政策、資金、人才等要素整體在朝着商業航天產業聚集。

從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也能一窺空天信息產業的火熱,4月29日,兩場有關空天信息產業的活動舉辦:空天信息產業創新發展大會、2024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高精尖新技術產品首發會——低空經濟與商業航天專場活動。無論是嘉賓的精彩討論,還是新技術新產品的發佈,都在表達着相同的一個事實:我國低空經濟和商業航天已經從“飛起來”衝向“用起來”。

低空經濟離生活並不遠

空天信息產業看似與人們相隔遙遠,但實際上,它已深刻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例如空天信息產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低空經濟,大衆所熟知的無人機是其中代表。據瞭解,商業航天、數字經濟等前沿產業已經有機地融入低空經濟產業體系,引領新質生產力向前推進,而低空經濟也成爲商業航天產業鏈上帶動增長的重要引擎。

對於低空經濟的種種可能性,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李涼海做了生動的詮釋。李涼海談到,低空經濟賦能下的智慧物流,是令市場矚目的應用領域,低空運輸無人機是其中代表產品。長期以來,在物流運輸的支線和末端,低空運輸無人機已經承擔了相當一部分職能,而如今在新型的聯運貨運模式下,低空無人機的運力可以覆蓋到幹線、支線、末端各個環節,真正實現無縫物流。

低空應急救援也是無人機的重要功用,通過通訊導航感知的多元網絡,能夠實現飛行器的動態部署,再配合上通訊計算以及雲邊端智能決策技術,可以構建通導感一體化的智慧體系,解決山區、密林等以前看不到、夠不着的危險場景。

李涼海表示,以上介紹的種種場景,已經有了實際的應用成果,例如4月24日海南便發佈了“時代飛鴻985大型無人機”,首次實現跨海空運任務,此前在“應急使命2023”高山峽谷地區緊急救援工作中,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的相關產品也承擔了物資配送等工作。

低空經濟規模高速增長

4月以來,從全球首張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生產許可證頒發,到推出全國首個低空經濟應用示範島,啓動飛行汽車基礎設施建設,再到“空中快遞”首次入選交通運輸部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項目,低空經濟向生產消費場景加速滲透。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國內註冊無人機126.7萬架,同比增長32.2%,運營無人機的企業達1.9萬家。

據測算,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超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其中,工業無人機產業是低空經濟重要的細分賽道。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新材料與智能製造科技處副處長李朝將指出,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正在高速增長。

“北京在無人機領域科技創新資源豐富,聚集科研資源和優秀人才的同時,多項先進技術成果已在京轉化落地。”李朝將談到,北京無人機產業鏈相對完整,涵蓋了集成平臺、飛控系統、任務載荷及安全防控等關鍵環節。

中關村發展集團總經理助理苗軍指出,延慶無人機產業園預計於2026年建成,將圍繞先進無人系統與智能硬件、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1+2+X”的產業體系,加速無人機產業集羣發展。

今年商業航天市場將達2.34萬億

除了以無人機爲代表的實體產品之外,空天信息產業在整個鏈條上起着更加關鍵的作用,爲千百行業賦能,例如航天測運控、智慧政府、氣象生態、線上能源等方面,無不以空天信息產品爲依託。

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如今已經有一批企業在空天信息產業方面走在技術前沿,例如,本次會議嘉賓之一的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便抓緊空天信息技術發展的重大機遇,加速創新、整合資源,在商業航天技術應用上結出碩果。

中科星圖這樣的企業並非個例,在政策支持下,商業航天領域的明星企業不斷湧現。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明確要求。北京、上海、重慶、安徽、湖北等多地政府積極響應,加快佈局商業航天產業。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自2015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2017—2024年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預計2024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約2.34萬億元。截至2023年,國內已註冊並有效經營的商業航天企業數量達到537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陝西、江蘇等地。

我國航天產業在多個領域已經步入商業化進程,將形成從火箭、衛星、地面站到終端的全覆蓋產業鏈。在商業航天政策與技術雙重驅動下,衛星組件化、頻譜化、批量化生產工藝持續優化,衛星發射製造成本將顯著降低。衛星精度持續提高,數據獲取成本進一步下降,爲空天信息應用提供更優質的數據源。

北京持續發力“南箭北星”

在空天信息產業的宏偉藍圖中,北京市以獨特的創新資源優勢發揮着重要作用。大會上,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於英傑介紹,北京市將空天信息產業納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產業發展的高地,作爲建設部署,服務支撐國家衛星互聯網產業,實施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推動空天信息規模化應用。

據介紹,作爲中國航天的發源地,北京聚集了國內最主要的航天機構和最完整的產業鏈,也是全國商業航天領域中最爲蓬勃發展的地區。

據瞭解,目前北京在通信、導航、遙感、測運控領域等優勢企業齊備,不但有傳統的航天企業,也有新興商業航天企業,形成了衛星研製、地面測運控、通導遙等全產業鏈生態,多個商業航天的衛星星座近百顆衛星在軌運行。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龔維冪指出,北京擁有全國50%以上的航天核心研發單位和商業航天創新企業,聚集了全國70%以上的商業火箭整箭企業,整星研製、星座建設運營能力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面向商業航天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趨勢,北京市有望率先形成空天信息產業的新模式。目前,北京已經形成了“南箭北星”的格局,即現在海淀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北京經開區”)兩個相對大的產業聚集區。

具體來看,今年初,在北京經開區召開了北京商業航天發展大會,重點推出了關於火箭發展等一系列政策,而海淀則是北京衆多衛星企業和科研院所的集聚地,也是空天信息產業的源頭和主力軍。

據瞭解,近年來,北京市不斷推進低空經濟和商業航天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尤其是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成果示範應用等方面持續支持開展創新和成果落地的工作。

龔維冪表示,北京市將進一步完善市級低空經濟、商業航天工作機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探索制度創新,加強資源統籌,強化政策實施,與市相關部門以及相關區一起,不斷構建有助於低空經濟和商業航天創新發展的生態環境,不斷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水平,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將北京建設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低空經濟和商業航天創新發展高地。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 韓昕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