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疆域的基本盤有多種名稱,例如“華夏”“內地”“漢地”等,這個區域是中國農耕民族生活的主要地區,也是中國曆代疆域的核心地帶。從秦朝到清朝,只有佔據這個地區的王朝才能稱之爲“中國”,而基本實現該區域的統一就可以算是大一統王朝。從夏商周到秦朝的統一,華夏的版圖又是如何奠定的呢?

一,從炎黃到夏朝:華夏的初步奠定

大約在前3000年前,中國逐漸過渡到了父系氏族時代,各大部落爲了擴張地盤,開始聯合爲部落聯盟。在黃河流域上游,出現了炎帝、黃帝兩大部落首領。炎帝是農耕部族的代表人,他們脫胎於河湟上游的古羌人,後來在渭河流域轉爲了農耕民族。黃帝也來自於古羌人,但主要活動在黃土高原一帶,主要從事遊牧業,他們和後來的狄、戎有密切的聯繫。在淮北、山東半島一帶生活着大量的夷族,他們以鳥爲圖騰,曾經創造了輝煌的大汶口文化等。

不久,炎帝和黃帝聯合起來對夷族部落開戰,最終擊敗了蚩尤,於是東夷、炎黃開始融合,奠定了華夏民族的基礎。不過,由於炎黃的文化水平不如東夷,於是在統一後,東夷的文化龍山文化反而征服了黃河中游。

新興的華夏部落繼續推行禪讓制,炎黃和東夷首領輪流擔任部落的軍事長官——王。不久,華夏部族開始向南擴張,和江漢一帶的苗蠻部落發生了戰爭。在戰爭之中,王權進一步膨脹,一帶朝代就要誕生了。

大約在前2000年,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了。“華夏”一詞中的“夏”就來源於夏朝。夏朝實際上就是炎黃和東夷兩大部族聯合形成的,但是由於夏後啓推行禪讓制,導致東夷族的不滿,於是兩大部落再次大戰,東夷族的首領一度取得勝利,后羿和寒浞相繼登上王位。不過少康後來光復了夏朝,使得夏朝得以延續。到了夏朝後期,夏朝不斷對東夷開戰,使得“九夷”臣服,將夏朝的勢力範圍向東擴展到了東海一帶。

夏朝的疆域和勢力範圍

最初夏朝的疆域基本侷限於伊洛河一帶,主要位於河南北部、山西南部。中國多種古文獻對夏朝的疆域進行了描寫。《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太行山上的關口)在其北。”《戰國策·魏策》記載“伊闕在其南”作“伊、洛出其南”。《國語·周語》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封唐叔“於夏墟,啓以夏政,疆以戎索”,而唐在山西南部。

夏朝的首都不固定,有陽城(河南登封)安邑(山西夏縣)、太康、斟尋(河南鞏縣),少康、原(河南濟源縣)等地,總體上是以伊洛河爲核心。極有可能就是在洛陽一帶。洛陽自古以來有“天下之中”的美譽,因此三代時期稱之爲“中國”,也就是中央之城的意思,古代的國指都城。

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陽一帶發現了二里頭遺址,發現了王宮建築,這可能就是夏朝的都城遺址,但是沒有發現文字,因此還不能斷定就是夏都遺址。

在“九夷”臣服之後,夏朝的疆域向東推進到了山東一帶。歷史上有一些重要的夏朝封國也出現在江蘇、山東、河南交界的地方,例如徐國分封給了東夷伯益之子若木,位於淮河一帶。東夷部族首領舜的兒子商均分封在虞國,位於河南商丘虞城。

二,商周時期:從點到面地推進

大約在前1522年,從東北而來的商部族聯合東夷部族消滅了夏朝,夏桀逃到了巢湖一帶。《戰國策·魏策》記載商朝的範圍“殷紂之國,左孟門,右漳釜,前帶河,後背山”,《史記》也說“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這個範圍,就是商朝的核心範圍,大概就處於華北平原一帶。

而商朝的勢力範圍則更大。根據考古發現,人們在河北盧龍至遼寧朝陽一帶發現了孤竹國的遺址,該國就是商朝的分封國,這證明了商朝在東北延伸到了遼西。在關中一帶,人們也發現了商朝的文化遺址,《詩經·商頌·殷武》說:“昔有成湯,自彼氏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當時的周人爲了躲避商朝的鋒芒,竟然遷徙到戎狄地區。

在南方,商朝的勢力範圍到達了江漢一帶。《新唐書·宰相世系五下》載“武丁之裔孫封於權”,這個權國位於湖北當陽一帶。後來人們在湖北發現了商朝的文化遺址和墓葬。在北方,經過武丁的征伐之後,商朝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了山西北部。

商朝對周邊的部族進行大規模的戰爭,使得國家的奴隸數量迅速增加。商朝的奴隸之中,又以羌人最終。商朝人將西部的夏人、戎狄統稱爲羌。到了後期,東方的東夷也開始反對商朝的統治,於是商朝又和東邊的東夷大戰,這給周朝的崛起提供了機會。

可見,商朝的統治是具有民族壓迫色彩的,因此最終遭到了各族的共同討伐。不過,商朝的征伐使得甲骨文迅速在黃河流域推廣了,就連周人後來也接受了甲骨文,使得甲骨文逐漸成爲了通用文字,這在歷史上有重要的意義。

周人自稱是夏人的後裔。在商朝崛起時,周人流竄到了戎狄之間,一度放棄了農耕。後來,局勢穩定之後,周人就遷徙到了渭河上游,繼續發展農業。我們根據周人的姓氏可以得出,他們是炎黃後裔,周人是姬姓和姜姓聯姻形成的部族,而兩姓的始祖正式黃帝和炎帝。

禹貢九州圖(戰國地理)

商朝後期,商朝忙於東征東夷,於是對周人無暇西顧,並且冊封周人以征伐大權,於是周人在西部趁機發展,兼併了關中、陝西、河南西部多個小國,其國力逐漸超過了商朝。最終,周武王聯合西方的各個小國對商朝發動了決戰,一戰而滅商朝。

滅商之後,西周全面繼承了商朝的疆域。爲了控制廣大的東方地區,周將王族子弟、功臣等分封到東方。在平定三監之亂後,周公又在洛陽修建東都,駐紮軍隊,使得洛陽成爲了統治東方的核心。到了西周中期,周朝又和南方的楚國、徐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真是曠日持久,最終周朝向南推進到了江漢一帶,分封了大量的諸侯,統稱爲“漢陽諸姬”。

西周版圖

經過商朝和西周的長期統治,炎黃和東夷兩大部族已經基本實現了融合,華夏的概念開始出現。在西周時期,分封到各地的諸侯都自稱爲“夏”,統稱就是“諸夏”,夏文化就在黃河流域推廣開來,華夏認同逐漸出現。

三,春秋戰國:華夏認同,爲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西周時期,華夏諸國雖然遍佈黃河流域,但是各國並未連成片,華夏和各少數民族處於一種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例如,洛陽周邊一帶還生活着大量的戎狄,而齊國邊境也生活着經濟落後的夷族。而這種局面是在春秋時期得以變化。

前771年,西周滅亡,天下大亂。這時候,北狄、西戎、南蠻(楚國)不斷入侵華夏諸國,邢國和衛國被北狄攻佔,鄭國、晉國也正被北狄入侵,而西戎橫行於關中地區,威脅洛陽,山戎則威脅燕國,“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及伊、洛,往往有戎”。南方的楚國則不斷吞併“漢陽諸姬”,並一度進攻在鄭國。當時的情景就是“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春秋初期的局勢

在這種情況下,齊晉兩國先後打着“尊王攘夷”的旗號進行爭霸戰爭,挽救了華夏文明。隨後,各國開始兼併戎狄的土地,齊國幫助燕國擊敗了山戎,擴展了燕國的土地;秦國擊敗犬戎,收復了關中;晉國不斷在北狄地區擴張,齊國則向山東半島東部推薦,兼併了萊夷。這些擴張之後,華夏諸國逐漸連成一片。

而南方的楚、吳、越三國最初都是蠻夷,但是他們爲了參與中原爭霸活動,也開始大量學習周代的文化,學習華夏的制度,最終實現了華夏化。例如楚國最初自稱爲蠻夷,但是到了後來就成爲了華夏之一了。如此,華夏文化就從黃河流域推廣到了長江流域。

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進行了新的議論擴張。秦國不斷兼併西戎和義渠戎、西羌之地,甚至滅了西南的巴蜀,楚國吞併了越國之地,趙國向北推進到了河套平原,燕國則向東推進到了遼東。如此,就使得華夏文明的範圍進一步擴大了。

與此同時,伴隨着郡縣制的推廣,各國的內部正在一體化。以前生活在各國的蠻夷戎狄逐漸接受了華夏文化,實現了民族融合,成爲了華夏民族的一部分。從春秋到戰國時代,融入華夏族的民族主要有萊夷、戎狄、荊蠻、巴蜀、吳越等。民族的大融合,爲後來秦漢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此後,秦始皇又派遣軍隊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將河南地,珠江流域納入了版圖,使得戎狄、百越民族基本都收歸版圖之內。不過秦朝短暫,這些新興融合的民族尚未出現新的名字。但是秦朝大規模在珠江流域移民,加速了百越民族融入華夏文明,爲後來漢朝經營南越提供了條件。

秦朝版圖

自秦皇統一華夏,中國內地的疆域就基本奠定了。從秦朝到北宋,乃至於後來的明朝,中國的疆域基本都在這個範圍之內,在強大的時期能夠從河西走廊經營西域,從遼東經營東北。可見,春秋戰國時代的民族大融合在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