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而立之年,立潮头续写新篇 浙大邵逸夫医院建院30周年

跟着杭报的报道 看医院高质量发展画卷

记者 柯静 通讯员 李文芳 相关图片由医院提供

1994年5月3日,《杭州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具有国内示范水准的现代化医院,邵逸夫医院举行开业典礼。

钱塘江畔、庆春路东端,作为国内首个由邵逸夫先生捐助、省政府配套建设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中扬帆起航。

江河见证时代的奔涌,30年间,浙大邵逸夫医院与城市同频发展,阔步前行,构建起以庆春院区、钱塘院区、双菱院区、大运河院区、绍兴院区、阿拉尔院区六大院区为核心的多院区协同发展新格局,成为患者信赖和首选的顶尖医院。

顶尖一词,在这里由很多个瞬间汇成:有人被检查中温热的耦合剂所打动;不少市民赞叹这里全国率先推出的“一人一诊室”“门诊不输液”“全院不加床”;国际友人在杭州生活多年,即便已回加拿大生活,仍不远万里,多次打“飞的”回浙大邵逸夫医院治病……今天,是浙大邵逸夫医院30岁生日,让我们以时间为轴线,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寻杭州人与这家医院的共同记忆片段,感知这座医院的变化,感知这片之江热土的勃勃生机与创新活力。

医院发展与城市同频,答时代之需

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试运行。这里不仅要打造大城北地区医疗新高地,更要形成服务杭城、辐射周边省市的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区域医疗中心。

2024年1月3日《杭州日报》

“家门口就有省级大医院,我早早就预约手术了,医生技术好,家人照顾也方便。” 2024年4月3日,家住康桥的李阿姨刚刚做完胆囊手术,恢复得不错,神采奕奕,这也是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全面启用后的第一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由此拉开了大运河院区外科发展的新序幕,“治愈之帆”在杭州大城北规划建设的核心区,熠熠生辉。大运河院区也是浙大邵逸夫医院继庆春院区、钱塘院区、双菱院区、阿拉尔院区之后,又一处院区发展样本。

事实上,纵观浙大邵逸夫医院诸多院区的落子,都与这座城市发展能级攀峰息息相关。2013年,国家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二十年之际,为响应杭州部署东部地区发展的蓝图,这里必须要有一家能够带动和辐射临平乃至萧山等城东地区医疗服务的医院。重任落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头上,钱塘院区应运而生,这是挑战,更是机遇。浙大邵逸夫医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不仅在管理体制、资源共享、品牌建设上创新蝶变,引领全国医院风潮的很多创新举措都来源于此:检验检查一体化的医疗街,依托智能化物流轨道运送体系,门诊“智慧药房”自动发药系统,医疗效率大幅提升。

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医院每一次落子,每一次布局,是医院对时代之需的响应。2022年8月,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医院五期大楼启用,患者从地铁2号线庆春广场站出站,走过地下通道即可直接抵达门诊,并通过全院区的建筑贯通连廊,看病全程无须下至地面,实现“风雨无阻”无障碍就医。医院也成为省内唯一双院区均设有直升机停机坪的空中医疗急救单位。

2023年2月,在新疆天山南麓的阿拉尔,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揭牌,这里以立足南疆、面向全疆、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杆式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派驻专家,送去技术,更重要的是数字赋能,突破时空界限,当前,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医生已与新疆阿拉尔当地医生连续完成数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手术。

再将目光转回杭州,距离杭州1小时车程的绍兴,浙大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已初露峥嵘,鸟瞰院区,布局恢弘,未来,这里将为杭州湾的大湾区经济发展提速助力。

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历久弥新

很多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唯一的救治希望就是肝移植。但大器官移植的等待时间是非常漫长的,很多患者还没等到供体就去世了。日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院长独创的一项手术,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手术很神奇,用一根绳子把好的一侧肝脏组织养大,等大到足以满足生命需求时,再把病灶一侧的肝脏切掉。

2014年9月26日《杭州日报》

这些年,杭州日报记者见证了这家年轻医院无数个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创新探索的一个个瞬间。蔡秀军说:“如果一家医院没有创新,它永远不会进步,只有不断求新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如果要挂大便袋,还不如不治了。”罹患低位肠癌的林女士特地从山东赶赴杭州求医,她是奔着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支架法肠转流术来的。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然而术后要在患者体外留置“大便袋”,使肠道内容物不经过吻合口排泄,将吻合口保护起来,更利于后期恢复,这一套治疗方案自1855年德国医生Thiersch开创以来被沿用至今。能不能改变这一临床痛点?蔡秀军带领团队,耗时十余年发明一系列可降解支架并创建“支架法肠转流术”,用一副可降解支架保护了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同时避免二次回纳手术,约3周后,患者吻合口愈合,转流支架也在人体内自然降解,恢复了肠道的通畅。这项技术打破全球沿用近170年的传统术式,避免了“挂袋”和二次手术,目前已在全国多家医院成功应用于近千例患者。

回顾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创新早已融入浙大邵逸夫医院发展的血脉中,成为其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助推器,医疗技术的创新核心就是以人民健康为核心。这里首创国际、国内多项技术和手术方式,填补相关技术空白;率先引入腹腔镜技术、达芬奇机器人、快速康复理念;建立 “微创医学”学科……目前,全院腔镜、机器人等微创手术占总手术量的80%,机器人单机手术量连年居于全国前列,微创技术几乎覆盖所有外科领域,在微创肝胆胰手术、下腰痛诊治、辅助生殖、复杂冠心病和房颤诊治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一次次的技术创新和持续引领,浙大邵逸夫医院破解了一个又一个临床难题,提升了诊治的质量和能力,奠定了医院综合救治能力,赢得患者的认可。

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更有“医”靠

如今到邵逸夫医院住院的病人首先领到的是一套一次性的睡衣、床单。这一做法也同样在省内推开,住院不再嫌肮脏……

1995年9月1日《杭州日报》

时光流转,当年浙大邵逸夫医院首创的医疗服务改善之举仅仅是一个引子,如今,针对民众健康需求,健康服务的外延和解读更为多元化。打开杭州牛大妈的手机,一群年轻医生跳操的视频被她朋友圈置顶。站在最前面的医生叫徐文斌,是浙大邵逸夫医院的骨科医生,他和同事拍摄的两套颈椎操视频,走红网络,超150万点赞收藏。而徐文斌发视频的初衷很简单,他说:“骨科门诊的大多数病人并不需要手术或进行医疗干预,只要通过保养和休息,加上适当运动,都会慢慢好起来。如何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患者记不住,我想不如直接编成一段操,大家都能跟着练练。”

无心之举背后,正是一代代浙大邵逸夫医院医护人员共同铸就的服务理念——“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有力彰显。医院运行前五年由美国罗马琳达大学主持工作,成为中西方医院管理文化交流碰撞的“试验田”,奠定医院高水平国际化管理根基。同时,医院从我国国情和患者实际需求出发,闯出一条接轨国际又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医院治理之路,开创了业内瞩目的“邵医模式”。蔡秀军说:“邵医模式通俗讲,就是自己摸索一条路,必然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医院在全国开创“门诊不输液”“病房不加床”“一人一诊室”“辅助检查中心化预约”等医疗服务模式,开设Attending负责制(主诊医生负责制),全国率先设立入院准备中心大幅提高床位周转率,最新平均住院日4.74天;引入日间手术、日间放化疗,设置日间病房,开放340个日间术种,覆盖15个临床科室;在国内最早设立医生助手、病区秘书、临床药剂师、呼吸治疗师等医疗新角色……

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院史馆,其中一个篇章“数字赋能,智慧医院”,一张时间表记录了这家年轻医院在数字领域的自我变革。从2014年,医院在国内率先完成医疗服务全流程移动智慧化改造,一部掌上手机打通所有就医环节,两年之后,医院试点医保移动支付……一次次数字医疗的快速跃升,让患者就医更有“医”靠。

站在30年这个新起点,谈及未来,蔡秀军院长目光如炬:“以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标杆医院为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健康谋福祉。我们将以建院30周年为契机,继续锚定一流,努力奋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邵医’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