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杭州日報

而立之年,立潮頭續寫新篇 浙大邵逸夫醫院建院30週年

跟着杭報的報道 看醫院高質量發展畫卷

記者 柯靜 通訊員 李文芳 相關圖片由醫院提供

1994年5月3日,《杭州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這樣一則消息:具有國內示範水準的現代化醫院,邵逸夫醫院舉行開業典禮。

錢塘江畔、慶春路東端,作爲國內首個由邵逸夫先生捐助、省政府配套建設的綜合性三級甲等公立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以下簡稱:浙大邵逸夫醫院)在改革開放的滾滾浪潮中揚帆起航。

江河見證時代的奔湧,30年間,浙大邵逸夫醫院與城市同頻發展,闊步前行,構建起以慶春院區、錢塘院區、雙菱院區、大運河院區、紹興院區、阿拉爾院區六大院區爲核心的多院區協同發展新格局,成爲患者信賴和首選的頂尖醫院。

頂尖一詞,在這裏由很多個瞬間匯成:有人被檢查中溫熱的耦合劑所打動;不少市民讚歎這裏全國率先推出的“一人一診室”“門診不輸液”“全院不加牀”;國際友人在杭州生活多年,即便已回加拿大生活,仍不遠萬里,多次打“飛的”回浙大邵逸夫醫院治病……今天,是浙大邵逸夫醫院30歲生日,讓我們以時間爲軸線,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尋杭州人與這家醫院的共同記憶片段,感知這座醫院的變化,感知這片之江熱土的勃勃生機與創新活力。

醫院發展與城市同頻,答時代之需

浙大邵逸夫醫院大運河院區試運行。這裏不僅要打造大城北地區醫療新高地,更要形成服務杭城、輻射周邊省市的具有示範性、引領性的區域醫療中心。

2024年1月3日《杭州日報》

“家門口就有省級大醫院,我早早就預約手術了,醫生技術好,家人照顧也方便。” 2024年4月3日,家住康橋的李阿姨剛剛做完膽囊手術,恢復得不錯,神采奕奕,這也是浙大邵逸夫醫院大運河院區全面啓用後的第一臺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由此拉開了大運河院區外科發展的新序幕,“治癒之帆”在杭州大城北規劃建設的核心區,熠熠生輝。大運河院區也是浙大邵逸夫醫院繼慶春院區、錢塘院區、雙菱院區、阿拉爾院區之後,又一處院區發展樣本。

事實上,縱觀浙大邵逸夫醫院諸多院區的落子,都與這座城市發展能級攀峯息息相關。2013年,國家級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二十年之際,爲響應杭州部署東部地區發展的藍圖,這裏必須要有一家能夠帶動和輻射臨平乃至蕭山等城東地區醫療服務的醫院。重任落在浙大邵逸夫醫院頭上,錢塘院區應運而生,這是挑戰,更是機遇。浙大邵逸夫醫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不僅在管理體制、資源共享、品牌建設上創新蝶變,引領全國醫院風潮的很多創新舉措都來源於此:檢驗檢查一體化的醫療街,依託智能化物流軌道運送體系,門診“智慧藥房”自動發藥系統,醫療效率大幅提升。

浙大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說,醫院每一次落子,每一次佈局,是醫院對時代之需的響應。2022年8月,在浙大邵逸夫醫院慶春院區,作爲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的醫院五期大樓啓用,患者從地鐵2號線慶春廣場站出站,走過地下通道即可直接抵達門診,並通過全院區的建築貫通連廊,看病全程無須下至地面,實現“風雨無阻”無障礙就醫。醫院也成爲省內唯一雙院區均設有直升機停機坪的空中醫療急救單位。

2023年2月,在新疆天山南麓的阿拉爾,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正式揭牌,這裏以立足南疆、面向全疆、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標杆式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爲目標,派駐專家,送去技術,更重要的是數字賦能,突破時空界限,當前,浙大邵逸夫醫院的醫生已與新疆阿拉爾當地醫生連續完成數例5G超遠程國產機器人手術。

再將目光轉回杭州,距離杭州1小時車程的紹興,浙大邵逸夫醫院紹興院區已初露崢嶸,鳥瞰院區,佈局恢弘,未來,這裏將爲杭州灣的大灣區經濟發展提速助力。

以人民健康爲核心的技術創新,歷久彌新

很多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唯一的救治希望就是肝移植。但大器官移植的等待時間是非常漫長的,很多患者還沒等到供體就去世了。日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蔡秀軍院長獨創的一項手術,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手術很神奇,用一根繩子把好的一側肝臟組織養大,等大到足以滿足生命需求時,再把病竈一側的肝臟切掉。

2014年9月26日《杭州日報》

這些年,杭州日報記者見證了這家年輕醫院無數個爲了挽救患者生命,創新探索的一個個瞬間。蔡秀軍說:“如果一家醫院沒有創新,它永遠不會進步,只有不斷求新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如果要掛大便袋,還不如不治了。”罹患低位腸癌的林女士特地從山東趕赴杭州求醫,她是奔着浙大邵逸夫醫院的支架法腸轉流術來的。結直腸癌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手術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然而術後要在患者體外留置“大便袋”,使腸道內容物不經過吻合口排泄,將吻合口保護起來,更利於後期恢復,這一套治療方案自1855年德國醫生Thiersch開創以來被沿用至今。能不能改變這一臨牀痛點?蔡秀軍帶領團隊,耗時十餘年發明一系列可降解支架並創建“支架法腸轉流術”,用一副可降解支架保護了低位直腸癌術後吻合口,同時避免二次回納手術,約3周後,患者吻合口癒合,轉流支架也在人體內自然降解,恢復了腸道的通暢。這項技術打破全球沿用近170年的傳統術式,避免了“掛袋”和二次手術,目前已在全國多家醫院成功應用於近千例患者。

回顧醫院醫療技術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晰看到,創新早已融入浙大邵逸夫醫院發展的血脈中,成爲其高水平學科建設的助推器,醫療技術的創新核心就是以人民健康爲核心。這裏首創國際、國內多項技術和手術方式,填補相關技術空白;率先引入腹腔鏡技術、達芬奇機器人、快速康復理念;建立 “微創醫學”學科……目前,全院腔鏡、機器人等微創手術佔總手術量的80%,機器人單機手術量連年居於全國前列,微創技術幾乎覆蓋所有外科領域,在微創肝膽胰手術、下腰痛診治、輔助生殖、複雜冠心病和房顫診治等領域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通過一次次的技術創新和持續引領,浙大邵逸夫醫院破解了一個又一個臨牀難題,提升了診治的質量和能力,奠定了醫院綜合救治能力,贏得患者的認可。

爲患者提供有溫度的醫療服務,更有“醫”靠

如今到邵逸夫醫院住院的病人首先領到的是一套一次性的睡衣、牀單。這一做法也同樣在省內推開,住院不再嫌骯髒……

1995年9月1日《杭州日報》

時光流轉,當年浙大邵逸夫醫院首創的醫療服務改善之舉僅僅是一個引子,如今,針對民衆健康需求,健康服務的外延和解讀更爲多元化。打開杭州牛大媽的手機,一羣年輕醫生跳操的視頻被她朋友圈置頂。站在最前面的醫生叫徐文斌,是浙大邵逸夫醫院的骨科醫生,他和同事拍攝的兩套頸椎操視頻,走紅網絡,超150萬點贊收藏。而徐文斌發視頻的初衷很簡單,他說:“骨科門診的大多數病人並不需要手術或進行醫療干預,只要通過保養和休息,加上適當運動,都會慢慢好起來。如何掌握運動鍛鍊的方法?患者記不住,我想不如直接編成一段操,大家都能跟着練練。”

無心之舉背後,正是一代代浙大邵逸夫醫院醫護人員共同鑄就的服務理念——“給您真誠、信心和愛”的有力彰顯。醫院運行前五年由美國羅馬琳達大學主持工作,成爲中西方醫院管理文化交流碰撞的“試驗田”,奠定醫院高水平國際化管理根基。同時,醫院從我國國情和患者實際需求出發,闖出一條接軌國際又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醫院治理之路,開創了業內矚目的“邵醫模式”。蔡秀軍說:“邵醫模式通俗講,就是自己摸索一條路,必然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醫院在全國開創“門診不輸液”“病房不加牀”“一人一診室”“輔助檢查中心化預約”等醫療服務模式,開設Attending負責制(主診醫生負責制),全國率先設立入院準備中心大幅提高牀位週轉率,最新平均住院日4.74天;引入日間手術、日間放化療,設置日間病房,開放340個日間術種,覆蓋15個臨牀科室;在國內最早設立醫生助手、病區祕書、臨牀藥劑師、呼吸治療師等醫療新角色……

走進浙大邵逸夫醫院院史館,其中一個篇章“數字賦能,智慧醫院”,一張時間表記錄了這家年輕醫院在數字領域的自我變革。從2014年,醫院在國內率先完成醫療服務全流程移動智慧化改造,一部掌上手機打通所有就醫環節,兩年之後,醫院試點醫保移動支付……一次次數字醫療的快速躍升,讓患者就醫更有“醫”靠。

站在30年這個新起點,談及未來,蔡秀軍院長目光如炬:“以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式現代化標杆醫院爲最終目的,是爲人民羣衆健康謀福祉。我們將以建院30週年爲契機,繼續錨定一流,努力奮進,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邵醫’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