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工老李頭兒

文/毛琪江

從我住宿樓的單元門口,到小區大門口,約一百步距離。習慣早睡早起的我,天微微亮時就出門了。在晨曦的柔弱光線裏,一個微胖的背脊有些彎曲的橘黃色的身影,在百步以外的地方進入了我的視線。雖然有些模糊,但心裏很清楚,他就是我們社區的清潔工老李頭兒,是我每天出門第一個打招呼的人。

每天早晨,我都見他站在小區門口的垃圾桶旁邊,有時候是在撿拾垃圾桶裏的礦泉水瓶子或者紙箱殼;有時候是躬身下去,拾起居民們倒垃圾時散落在地上的零星垃圾;有時候是在用力推動那些被丟棄的舊牀墊和舊傢俱,或者是裝修廢材。

漸亮的晨曦照在他忙碌的身上,也照在我上班的路上。

老李頭兒是社區請來的清潔工,與環衛工人是有區別的。最大的區別就是管轄的範圍像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寬,像鐵路上的巡道工“線路長”,而且工資也不高。年輕的時候,在農村乾重體力活過多,導致他腰椎間盤突出而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留下了駝背的殘疾。而他的老伴也得了同樣的毛病。幹不了農活,在縣城打工的兒子就把他們接到身邊來照顧。

“耍起一點兒都不安逸。”老李頭兒說,“一天像豬一樣喫了睡、睡了喫,倒還耍得磨皮擦癢的。”離開了土地的農民,像丟了寶貝東西一樣,渾身不自在。他到處求職,終於找到了這份當清潔工的工作。丟了鋤把,拿起掃把,他一干就是八年。

社區發給清潔工的大掃帚,他嫌掃不乾淨灰塵。一有空就將廢棄的蛇皮口袋,一絲一絲地扯下來,然後再一束一束地紮在竹竿上,像書法家手裏的“大號提鬥筆”,可以力透紙背,可以筆走龍蛇。他說:“這種掃把掃地,既不費力還能掃得乾淨,又能壓住四散的灰塵。”勞動的人,喜歡借力省力;智慧的人,總能解決陳規陋習。

他隨身攜帶的工具比較多,有時像電工一樣,把工具掛在腰間。有一次,我看見他蹲在路邊,用農村廚房洗鐵鍋時用的竹篾刷把子,使勁地刷着路沿石縫隙裏用手指扯不到的小草。我問他:“這樣能夠刷得乾淨嗎?”他說:“雖然弄不徹底,但總還是要管一段時間。”我想,只是可憐了那些小草,在春色滿園的社區裏,只能“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了。

小區路邊堡坎下,那條約兩百步距離長的排水溝,由於兩頭高,中間低。從堡坎上滲漏出來的污水、雨水和風吹來的渣子,以及貓兒尿、狗兒屎經常集結在這個背棄的角落裏,特別是夏天,如果隔了三五天不疏通就開始發臭。老李頭兒自費買了一把鐵鏟,先是一剷剷地撈起渣子,然後再一剷剷地把污水趕到下水道口。下水道口上有一塊像燒煤炭竈用的爐橋,隔着石頭磚頭,卻也經常被一些塑料袋或樹葉堵塞。他把雙膝跪在地上,埋着頭,勾着本來就彎曲的脊背,用自制的鐵鉤,把磚頭石頭一塊一塊地掏出來,一點一點地疏通,然後用手把堵在下水道口的渣子一把一把地抓起來,裝進撮箕裏。這時候,彷彿他身後那些繁華的街景與他毫無相關。路人用手捂住口鼻走開,他卻忘記了污水的臭,也忘記了腰椎的痛。

老李頭兒說:“最討厭的是那些給樓梯間貼牛皮癬的人。”那些像老鼠一樣在夜間活動的人,爲了打廣告,“免費”給牆體塗鴉。牆上、樓梯上、甚至入戶門上,歪歪斜斜地寫着“辦證、開鎖、通下水道”的電話號碼。老李頭兒因此又兼職當起了粉刷匠,常常將膩子粉裝進塑料桶裏加水稀釋,拿着油漆刷子,尋找他管轄範圍之內的牛皮癬。只是熱鬧了這些樓梯間,晚妝是黑白相間的花“衣服”,白天是補疤的白“襯衣”。遊擊巷戰,一直未停。

最近幾年,老李頭兒的心情比剛當清潔工那時好多了。他的好心情是從居民們給他的稱呼開始的。從“喂,掃地的”,到“喂,掃地的師傅”,雖然看似只多了兩個字,但老李頭兒聽起來卻很入耳。有一次在一家“茶吧”的門口,有人說:“喂,掃地的,莫到處掃些灰塵咯。”老李頭兒回答說:“你莫亂丟垃圾嘛。”另一個說:“我們不亂丟,你不就失業了嗎?”他說:“哦,有點道理哈。我失業了就只能去當舔碗匠(乞丐)了。”老李頭兒的自嘲,讓那隻正準備丟菸頭的手縮了回去。

他當然不會去當舔碗匠。子女們早就喊他不要去掃地了,每月給他補貼一點兒生活費,再加上每個月九百多塊錢的老年社保,基本生活是不成問題的。他只是看不慣那些髒東西,他要用他手中的掃把,把那些齷齪之物,一掃了之。

街坊們說老李頭兒很“落教(仗義、厚道、懂事)”。小區的老舊房子都是樓梯房,年紀大點的人,需要搬個花鉢上樓,或者從鄉里帶來的紅苕、洋芋、青菜頭要搬上樓時,只要喊一聲:“老李頭兒,來幫個忙。”他馬上回答:“要得。”懶得出門拿快遞的人,給他說一聲,他就會準確無誤地幫忙把快遞送到家門口。

“一蓑煙雨任平生。”沒有節假日,不休雨雪天,能天天在熟悉的地盤上,做喜歡的事,老李頭兒很滿足。他像一名堅守陣地的戰士,堅持對垃圾“落地掃”,也像一個熱愛舞臺的舞者,沉浸在節目的表演之中。

去年,在社區召開的創建全國文明衛生城市的動員活動上,我才知道,與我並排而坐、在我們小區當了八年清潔工、年近七旬的老李頭兒的真實名字——李國安。這讓我深覺汗顏。

作者簡介:毛琪江,重慶市豐都縣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詩詞學會會員、重慶市豐都縣詩詞楹聯學會會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朱陽夏責編:陳泰湧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