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

海報設計:聶毅

新華社長沙5月3日電(記者張格、謝奔、周勉)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歸還共享單車時,明明在停車區域內,卻被系統誤判;和好友共享實時位置時,定位圖標飄忽不定;等網約車時,發現人等不到車、車找不到人……

這些窘境,往往是由於定位精度不夠所致。

如何讓更精準的定位服務在更多場景得到應用?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究領域,來自湖南省測繪科技研究所的“90後”副總工程師葉飛,正致力於北斗時空基準與增強服務體系基礎理論及其高精度定位應用研究,讓北斗能得到更廣泛利用。

4月29日,葉飛在單位研製模型算法。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時間與空間,是宇宙萬物的基本屬性。從抬頭望星、觀測天象到推算曆法,從司南到羅盤……亙古亙今,人類一直在探索獲取時間和位置的最佳方式。

“北斗星,自古爲中華民族定方向、辨四季、定時辰。以‘北斗’命名的我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回答的就是‘何時’與‘何地’這兩個問題,能爲人類提供時空基準與定位服務。”葉飛說。

曾在鄉間漫漫星河中,尋找星辰的少年,如今已成爲星空的守護者。十多年來,葉飛跟隨導師團隊參與了北斗二號系統建設,全程參與了北斗三號的監測評估,如今已獨立帶領團隊承擔相關課題研究。

4月29日,葉飛(右)與同事在戶外進行測試工作。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仰望星空到腳踏實地,技術應脫下‘高冷神祕’的外衣,走進普通民衆的生活,融入各行各業。”葉飛說,現有技術或依賴高成本的精密軌道,或對併發用戶數量有嚴格限制,這些方面嚴重製約“北斗”的規模化應用。

“舉個例子,使用傳統技術提供精密定位服務時,需要終端發送概略位置給服務器,服務器再將修正後的精準定位發給終端。”葉飛說,這種雙向通訊對服務器容量有着很高要求,使用的人越多、成本越高,越制約其規模化發展。

葉飛的研究目標是通過模型算法研究與技術攻關和終端研製,推動高精度北斗定位在更多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

“‘北斗之父’孫家棟院士對北斗系統提出‘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期待,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我的工作是努力解析星空的奧祕,助力‘地上用好’。”葉飛說。

從智能駕駛到通用航空,從精準農業到智慧城市。在葉飛的暢想中,隨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實現新突破,北斗系統的應用前景潛力無限,將成爲加快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升級、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一把利劍。

“在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的道路上,實驗結果和預期有落差是家常便飯。”葉飛說,“科研之路本沒有一帆風順,或許會像北斗星排列那樣曲折蜿蜒,但作爲青年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不怕困難、敢於挑戰!”

編輯:牧小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