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汤涵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07日 11版)

【新闻随笔】

“五一”假期前后是新人举办婚礼的高峰期。近日,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天津市宁河区等地举办了各具特色的集体婚礼,倡导年轻人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争做文明新风的践行者、引领者、倡导者。

源于古代纳征之礼的彩礼,原本寄托着祝福新人的美好寓意。然而,这些用以传递美好的婚姻礼俗却在一些地方“变了味”“走了样”,尤其是农村地区彩礼数额持续走高,攀比铺张之风愈演愈烈,使得彩礼成为年轻人追求幸福婚姻的“绊脚石”。超出合理范围的高价彩礼,不仅偏离了礼仪初衷,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扭曲了家庭关系,加剧了物化婚姻等不良倾向,为新人的婚姻生活埋下隐患。

彩礼问题,既是关系个人婚姻幸福的家事,更是关乎社会和谐的大事。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对治理高额彩礼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治理决心。有关部门在推动移风易俗上持续发力,民政部先后确定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在试验区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针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各级妇联组织立足职能特点,广泛开展宣教引导、提供婚姻家庭暖心支持服务、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在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的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革除高价彩礼陋习,树立婚俗新风尚,关键在于促进思想观念转变,让健康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许多地方在尊重民俗民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婚事新办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将彩礼限额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依托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婚俗歪风。一些地方还将立规矩和正向激励结合起来,创新婚姻登记服务内容,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对“低彩礼”“零彩礼”家庭给予健康体检等方面的奖励,取得了看得见的积极成效。以河北省河间市为例,作为第一批全国婚俗改革试验区,当地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促使婚事花费平均减少7万到15万元。今年2月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施行。连月来,各地司法机关已陆续公布了一批适用“彩礼新规”的典型案件,围绕各类借婚姻索取财物的不当行为,以案释法、以案说理,有力廓清了许多错误观念,促进了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共济的良性互动。

溯本寻源,高价彩礼现象的形成,是社会观念、经济基础、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层攀比风气背后滋生乱象的土壤不容忽视。因而,进一步巩固婚俗改革成效,推动移风易俗成常态见长效,除坚持开展专项治理,还需注重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持续加强农村妇女儿童的权益保护,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拓宽收入来源,加快完善农村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体系,用更多可感可及的发展成果带动乡风文明深刻转变。

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成风化俗虽非一日之功,但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绵绵用力,简约适度的婚俗理念将会更加深入人心,文明新风也将成就更多家庭的美满生活。

(作者:汤涵,系媒体评论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