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作者:湯涵

《光明日報》( 2024年05月07日 11版)

【新聞隨筆】

“五一”假期前後是新人舉辦婚禮的高峯期。近日,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天津市寧河區等地舉辦了各具特色的集體婚禮,倡導年輕人自覺抵制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樹立正確的婚戀觀,爭做文明新風的踐行者、引領者、倡導者。

源於古代納徵之禮的彩禮,原本寄託着祝福新人的美好寓意。然而,這些用以傳遞美好的婚姻禮俗卻在一些地方“變了味”“走了樣”,尤其是農村地區彩禮數額持續走高,攀比鋪張之風愈演愈烈,使得彩禮成爲年輕人追求幸福婚姻的“絆腳石”。超出合理範圍的高價彩禮,不僅偏離了禮儀初衷,給許多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還扭曲了家庭關係,加劇了物化婚姻等不良傾向,爲新人的婚姻生活埋下隱患。

彩禮問題,既是關係個人婚姻幸福的家事,更是關乎社會和諧的大事。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對治理高額彩禮問題提出明確要求,體現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和治理決心。有關部門在推動移風易俗上持續發力,民政部先後確定32個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在試驗區倡導簡約適度的婚俗禮儀,積極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農業農村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工作方案,在全國範圍內針對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治理;各級婦聯組織立足職能特點,廣泛開展宣教引導、提供婚姻家庭暖心支持服務、深化家庭文明建設……在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動下,高價彩禮、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在部分地區的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革除高價彩禮陋習,樹立婚俗新風尚,關鍵在於促進思想觀念轉變,讓健康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推進移風易俗過程中,許多地方在尊重民俗民情的基礎上制定了婚事新辦的約束性規範和倡導性標準,將彩禮限額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依託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引導廣大羣衆自覺抵制婚俗歪風。一些地方還將立規矩和正向激勵結合起來,創新婚姻登記服務內容,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治理方式,對“低彩禮”“零彩禮”家庭給予健康體檢等方面的獎勵,取得了看得見的積極成效。以河北省河間市爲例,作爲第一批全國婚俗改革試驗區,當地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促使婚事花費平均減少7萬到15萬元。今年2月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正式施行。連月來,各地司法機關已陸續公佈了一批適用“彩禮新規”的典型案件,圍繞各類借婚姻索取財物的不當行爲,以案釋法、以案說理,有力廓清了許多錯誤觀念,促進了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共濟的良性互動。

溯本尋源,高價彩禮現象的形成,是社會觀念、經濟基礎、人口結構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表層攀比風氣背後滋生亂象的土壤不容忽視。因而,進一步鞏固婚俗改革成效,推動移風易俗成常態見長效,除堅持開展專項治理,還需注重綜合施策、標本兼治,持續加強農村婦女兒童的權益保護,着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拓寬收入來源,加快完善農村養老、就業等公共服務體系,用更多可感可及的發展成果帶動鄉風文明深刻轉變。

讓婚姻始於愛,讓彩禮歸於禮,是全社會的共同期盼。成風化俗雖非一日之功,但相信只要持之以恆、綿綿用力,簡約適度的婚俗理念將會更加深入人心,文明新風也將成就更多家庭的美滿生活。

(作者:湯涵,系媒體評論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