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宁凌 严谨 黄晋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07日 08版)

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开展南美白对虾育种实验。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战略支撑。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我国海洋高等教育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强化海洋教育,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推动海洋强国战略部署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是新时期涉海类高校的重要课题。

作为华南地区海洋人才培养的摇篮,广东海洋大学因海而立、由海而兴、向海图强,围绕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积极践行“四个向海”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打造中国南方涉海人才培养的摇篮、海洋科技创新的高地、海洋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

向海谋划学科专业 完善需求导向育人机制

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需要海洋高等教育顺势而为,提供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体系。广东海洋大学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形成匹配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良性循环机制,打造面向海洋的“产业—学科—专业”一体化体系,推动全校学科专业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体化布局学科专业,统筹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学校制定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优化学科专业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学科专业间协同与集成度不高等问题,构建起与海洋强国战略和地方产业需求相适应、海洋特色和应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以涉海优势特色为基础,构建“5+1+N”大海洋学科体系。学校制定实施《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计划》,深入推进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作物学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培育1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多点培育N个学科,积极建立向海融合发展的“5+1+N”大海洋学科体系。

以涉海学科建设为支撑,打造六大优势专业集群。学校以“5+1+N”大海洋学科体系为支撑,构建起“水产养殖与海洋渔业”“海洋科技与海洋气象”“海洋食品与制药化工”“滨海农业与动植物生产”“船舶装备及运输与机械动力及信息技术”“海洋经济管理与人文社科”六大优势特色专业群。制定实施《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按照“强、升、建、撤”思路,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进一步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通过向海发展,学校学科专业更加符合海洋事业发展需求,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水平持续提升。近3年,学校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由3个增至5个,新增8个硕士点;ESI排名前1%学科由1个增至4个,“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上榜学科由1个增至4个;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现有涉海专业66个,占比80%。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在93%以上,87%的毕业生在广东省内就业,毕业生在海洋水产和食品、滨海农业、海洋气象、港口与海工装备等涉海领域表现突出,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3%以上。

向海打造思政体系 创建海洋特色育人模式

大力培育大学生“认识海洋、关注海洋、服务海洋”的海洋意识,是海洋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学校将蓝色文明教育融入铸魂育人,强化“海”之课程教学,整合“海”之育人资源,锻造“海”之特色文化,构建海魂特色育人大思政体系,形成与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相适应的“深蓝”特色育人品牌,激发学生向海图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铸魂育人。学校以“一党委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的高质量党建为引领,践行“广学明德 海纳厚为”的校训,实施“青马工程”,开展“思政小助理”等特色朋辈思政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以德为立人之本,博闻强识,实干作为,立志成长为海洋强国建设的时代新人。

以海洋使命培养担当精神。学校完善海洋意识教育体系,构建“三平台(课堂—实践—网络)、三融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思政教育模式,将扎根海洋事业、服务海洋强国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海洋文化孕育海洋情怀。学校实施以“海之魂”引领计划等为主要载体的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构建融文化涵育与价值引领于一体的“南海大讲坛”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

学生向海图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9年以来,学校发展学生党员3568人,2022年度无偿献血人数和献血量居全省普通高校第一。学校获省级、国家级大创项目750项,发表学术论文946篇、授权知识产权成果855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600余件;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获2金3银6铜、省赛获12金11银54铜等奖项。学校原创话剧《熊大仁》获中国科协“2022年度学风传承行动项目”。

向海推进产教融合 强化校企协同实践育人

深化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构建“校—地—企”海洋创新联合体,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以课程体系优化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密切对接涉海企事业机构需求,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强化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契合度,强化实践教学,其中理工农类专业实践学时占比30%以上。

以实践平台建设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构建“课程实验—企业实践—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多维递进式实践教学育人体系。与地方龙头企业共建13个产业学院(省级8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等实践育人平台33个,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63项。

以育人模式创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学校在本科专业中先后开设创新实验班、卓越计划试点班63个。以“项目训练+海外实习”的方式培养国际化水产养殖专门人才。通过“现场教学”等方式实现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对接”,让产业“带着”专业走,着力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卓越农林、工程人才。

向海赋能科教融汇 注重科研反哺本科教学

切实推进科教融汇,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大力倡导建设“科研项目+双创中心+产业基地”,以应用成效为目的,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并以此助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以高水平科技平台支撑本科人才培养。学校建设“海洋科技项目+海洋科技产业基地”科教合作平台,建成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等46个省部级科教融汇创新平台,并向全体学生开放,将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培养学生创设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地,有力支撑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以科教融汇助力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学校依托涉海优势学科、科研平台开展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通过推行创新学分制、本科生导师制、本硕博贯通培养等教学制度改革,支持学生早进实验室。通过深化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人事制度改革,引导教师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教育教学,提升人才科技创新能力。

以科产教协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建成8000平方米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大楼,构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模拟训练+综合实践”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双创”学分认定、评先评优、学科竞赛等制度。学校参加复评获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面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重任,广东海洋大学以践行“四个向海”为基本路径,不断构筑学科高峰,以区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牵引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构建科产教一体化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学,谱写新时代的蓝色华章。

(作者:宁凌 严谨 黄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