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作者:寧凌 嚴謹 黃晉

《光明日報》( 2024年05月07日 08版)

廣東海洋大學學生開展南美白對蝦育種實驗。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教育是民族復興的戰略支撐。在建設海洋強國的大背景下,我國海洋高等教育正進入高速發展期。強化海洋教育,爲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推動海洋強國戰略部署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度融合,是新時期涉海類高校的重要課題。

作爲華南地區海洋人才培養的搖籃,廣東海洋大學因海而立、由海而興、向海圖強,圍繞服務國家海洋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積極踐行“四個向海”人才培養思路,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打造中國南方涉海人才培養的搖籃、海洋科技創新的高地、海洋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平臺。

向海謀劃學科專業 完善需求導向育人機制

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需要海洋高等教育順勢而爲,提供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體系。廣東海洋大學以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爲導向,推進學科、學位點、專業一體化建設,形成匹配區域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良性循環機制,打造面向海洋的“產業—學科—專業”一體化體系,推動全校學科專業積極主動適應社會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一體化佈局學科專業,統籌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學校制定實施《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學科專業建設規劃》,優化學科專業資源配置,有效解決學科專業間協同與集成度不高等問題,構建起與海洋強國戰略和地方產業需求相適應、海洋特色和應用特色鮮明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以涉海優勢特色爲基礎,構建“5+1+N”大海洋學科體系。學校制定實施《高水平海洋大學建設計劃》,深入推進水產、海洋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作物學5個省級重點學科建設,重點培育1個優勢特色學科(羣),多點培育N個學科,積極建立向海融合發展的“5+1+N”大海洋學科體系。

以涉海學科建設爲支撐,打造六大優勢專業集羣。學校以“5+1+N”大海洋學科體系爲支撐,構建起“水產養殖與海洋漁業”“海洋科技與海洋氣象”“海洋食品與製藥化工”“濱海農業與動植物生產”“船舶裝備及運輸與機械動力及信息技術”“海洋經濟管理與人文社科”六大優勢特色專業羣。制定實施《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按照“強、升、建、撤”思路,動態調整優化專業佈局,進一步增強專業結構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

通過向海發展,學校學科專業更加符合海洋事業發展需求,服務海洋強國戰略水平持續提升。近3年,學校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由3個增至5個,新增8個碩士點;ESI排名前1%學科由1個增至4個,“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上榜學科由1個增至4個;獲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現有涉海專業66個,佔比80%。本科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均在93%以上,87%的畢業生在廣東省內就業,畢業生在海洋水產和食品、濱海農業、海洋氣象、港口與海工裝備等涉海領域表現突出,用人單位滿意度在93%以上。

向海打造思政體系 創建海洋特色育人模式

大力培育大學生“認識海洋、關注海洋、服務海洋”的海洋意識,是海洋類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學校將藍色文明教育融入鑄魂育人,強化“海”之課程教學,整合“海”之育人資源,鍛造“海”之特色文化,構建海魂特色育人大思政體系,形成與學校人才培養特色相適應的“深藍”特色育人品牌,激發學生向海圖強、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鑄魂育人。學校以“一黨委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的高質量黨建爲引領,踐行“廣學明德 海納厚爲”的校訓,實施“青馬工程”,開展“思政小助理”等特色朋輩思政教育,引導廣大學生以德爲立人之本,博聞強識,實幹作爲,立志成長爲海洋強國建設的時代新人。

以海洋使命培養擔當精神。學校完善海洋意識教育體系,構建“三平臺(課堂—實踐—網絡)、三融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思政教育模式,將紮根海洋事業、服務海洋強國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以海洋文化孕育海洋情懷。學校實施以“海之魂”引領計劃等爲主要載體的第二課堂育人模式,構建融文化涵育與價值引領於一體的“南海大講壇”特色校園文化品牌,營造濃厚的海洋文化氛圍。

學生向海圖強、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增強,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得到有效鍛鍊,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明顯提升。2019年以來,學校發展學生黨員3568人,2022年度無償獻血人數和獻血量居全省普通高校第一。學校獲省級、國家級大創項目750項,發表學術論文946篇、授權知識產權成果855件,獲省部級以上獎勵4600餘件;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獲2金3銀6銅、省賽獲12金11銀54銅等獎項。學校原創話劇《熊大仁》獲中國科協“2022年度學風傳承行動項目”。

向海推進產教融合 強化校企協同實踐育人

深化產教融合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學校結合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構建“校—地—企”海洋創新聯合體,深化校企協同育人。

以課程體系優化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學校密切對接涉海企事業機構需求,校企協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強化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契合度,強化實踐教學,其中理工農類專業實踐學時佔比30%以上。

以實踐平臺建設支持應用型人才培養。學校構建“課程實驗—企業實踐—科技創新—科研訓練”多維遞進式實踐教學育人體系。與地方龍頭企業共建13個產業學院(省級8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等實踐育人平臺33個,獲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63項。

以育人模式創新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學校在本科專業中先後開設創新實驗班、卓越計劃試點班63個。以“項目訓練+海外實習”的方式培養國際化水產養殖專門人才。通過“現場教學”等方式實現教學與崗位需求的“零對接”,讓產業“帶着”專業走,着力培養適應產業需要的卓越農林、工程人才。

向海賦能科教融匯 注重科研反哺本科教學

切實推進科教融匯,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有力支撐,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學校大力倡導建設“科研項目+雙創中心+產業基地”,以應用成效爲目的,推動技術成果產業化,並以此助力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水平。

以高水平科技平臺支撐本科人才培養。學校建設“海洋科技項目+海洋科技產業基地”科教合作平臺,建成廣東省南美白對蝦現代種業產業園等46個省部級科教融匯創新平臺,並向全體學生開放,將科技創新平臺作爲培養學生創設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基地,有力支撐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

以科教融匯助力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學校依託涉海優勢學科、科研平臺開展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通過推行創新學分制、本科生導師制、本碩博貫通培養等教學制度改革,支持學生早進實驗室。通過深化績效考覈、職稱評審等人事制度改革,引導教師以高水平科研支撐高質量教育教學,提升人才科技創新能力。

以科產教協同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學校建成8000平方米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大樓,構建“基礎教育+專業教育+模擬訓練+綜合實踐”四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完善學生“雙創”學分認定、評先評優、學科競賽等制度。學校參加複評獲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範學校。

面對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時代重任,廣東海洋大學以踐行“四個向海”爲基本路徑,不斷構築學科高峯,以區域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牽引實施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構建科產教一體化聯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進程,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社會能力,努力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學,譜寫新時代的藍色華章。

(作者:寧凌 嚴謹 黃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