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國防報

據韓聯社4月17日報道,韓國計劃年內投資4000億韓元(約合2.89億美元),研發用於國防產品的先進材料和零部件,以加強本國軍工產業競爭力。自2022年11月韓國國防部提出到2027年把韓國打造成第四大武器出口國的目標以來,韓國總統尹錫悅在多種場合重申並細化這一目標。韓國軍工及武器出口,能否如願保持近年來高速上漲的勢頭呢?“自主國防”成效突出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2018年至2022年,韓國武器出口總額排名世界第九,並在2022年創下173億美元的武器出口新紀錄。這5年間,韓國雖僅佔全球武器出口市場份額的2.4%,但較此前5年同比增長74%,是全球前十大武器出口國中增長率最高的。從40多年前的近乎零起點,到如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賺得盆滿鉢滿,韓國軍工發展值得關注。20世紀70年代,依託逐漸厚實的經濟和工業基礎,韓國開始推行“自主國防”政策。1970年8月,隸屬韓國國防部的國防科學研究所成立,這是韓國首家專職軍工科研機構,在韓國軍工發展進程中作用突出。此後,韓國軍工實現從無到有、從仿製到自制的多級跳:70年代實現多數輕武器國產化,並開始出口軍火;八九十年代,能自行組裝乃至研發重型裝備;進入21世紀後,獨島級兩棲攻擊艦、KDX系列驅逐艦等陸續裝備部隊,K2系列主戰坦克、K9自行榴彈炮等已在國際軍火市場立足。2022年,韓國新一代“宙斯盾”驅逐艦“正祖大王”號下水,KF-21新型隱形戰鬥機也完成試飛。目前,韓國軍工體系化已達到一定程度,門類較齊全,能生產飛機、艦船、裝甲車、導彈、重型火炮、輕武器與彈藥等裝備,常規武器基本自給,並具備批量出口的市場競爭力。三星、現代等大型企業都深度涉足軍工。經過一系列出售、併購和重組後形成的韓華集團,是韓國軍工企業的代表,被視爲韓國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武器出口有望增長近期,韓國政府和軍工企業在軍售領域密集發聲。4月,韓國產業部長官安德根訪問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總部時表示,“希望國防工業成爲新的重要出口領域”。2023年11月,韓華航空航天公司執行副總裁金升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實現政府既定目標信心十足。同年12月,尹錫悅視察韓華集團總部,並出席由政府、軍方和私營企業參加的國防出口戰略會議,他留言道,支持韓國國防工業的大膽挑戰。分析人士指出,韓國武器出口高速增長,主要歸因於四大優勢:交付快速;製造實力強;政府支持意願強烈;單位成本和售價較低,能滿足客戶大量軍品需求。而所謂“烏克蘭效應”也發揮重要“助力”:面對俄烏衝突,許多北約歐洲國家因安全壓力急欲軍購補倉,西方傳統軍工強國因產業升級、社會觀念轉變等原因,產能大幅萎縮。採用西方標準又能快速大批量供貨的韓國軍品,恰可作爲“平替”填補這一空白。在此背景下,2023年12月,韓華集團和波蘭簽署一份價值超過26億美元的軍售協議,將於2027年前向波蘭出口152門K9自行榴彈炮。這份協議只是另一項更龐大協議的一部分,後者涉及的總金額高達220億美元,內容是向多個歐洲國家累計出口多達672門K9自行榴彈炮和288門K239多管火箭炮,這是韓國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武器出口合同。此前,波蘭政府宣稱打造“歐洲最強陸軍”,表示有意購買980輛K2系列主戰坦克、648門K9自行榴彈炮和48架F/A-50輕型戰鬥機等。只要上述大單落實,再加上沙特等中東國家的新訂單(如2022年沙特向韓國訂購價值32億美元的防空導彈),韓國武器出口就已有相當部分“落袋爲安”了。發展瓶頸切實存在韓國政府熱炒擴大軍火貿易,還有刺激經濟、拉抬右翼執政黨支持率等方面的考量。不過,韓國要成爲第四大武器出口國,並非易事。分析人士認爲,韓國軍工的所謂四大優勢,其實真正可靠的只有“量足、交貨快”和“西方軍標、東方售價”這兩點。韓國政府對軍工企業的支持雖然不遺餘力,卻被貸款額度束縛了手腳。英國路透社評論稱,韓國武器能打開一些“意願強烈卻囊中羞澀”國家的市場,一大關鍵因素就是向這些買方提供鉅額貸款。然而,根據韓國現行法律,韓國進出口銀行給任何借款方的單筆貸款,不得超過其總股本(約15萬億韓元)的40%,即約6萬億韓元。然而,韓國與歐洲國家、尤其是波蘭簽署的訂單和意向訂單,價值均以百億美元計。而且,韓國此前與波蘭履行第一階段協議過程中,已提供約6萬億韓元貸款,幾乎已無追加貸款的餘地。即便貿然破例“開綠燈”,也將給韓國銀行帶來沉重壓力,難免引發韓國國內各界抵制。至於製造實力,也無法掩蓋韓國自身軍工科研能力不足這一短板。在航空航天等領域,韓國仍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不少武器裝備很大程度上仍屬於“拼裝產品”,綜合性能有待考驗,而且核心部件高度依賴進口,裝備生產和出口許可均受制於人。因此,近年來,韓國雖將軍用飛機作爲推銷重點,但武器出口仍基本以陸戰裝備爲主。隨着美國等傳統軍工強國重振產能,韓國在國際軍火市場或將回歸到爲美歐“補缺”的次要角色。(王大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