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永州5月8日電(蔣軍君 李樣軍)在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石羊鎮塘羅村陶嶺山半山腰,一場大雨後,一片剛翻耕好的梯田散發泥土清香,20餘人的插秧隊伍正在栽插早稻。

“一個月前,這裏還是一片撂荒地,現在大變樣。再過幾天,秧苗栽插就可全部完成。”看着眼前層層疊疊的水田,塘羅村村支書鄧土萬一陣感慨。

工人們正在塘羅村的高岸田裏栽插早稻。蔣軍君 攝

塘羅村位於新田縣陶嶺山腳下,高岸田多,可以種植水稻。近年來,村裏大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經商,加之水利設施年久失修,這片梯田只能種植耐旱作物,最後淪爲撂荒地。

“這片高岸田分屬多戶村民,土地太分散,小戶種植效益不明顯,也沒人種,必須把地流轉起來讓種糧大戶去運作才能產生明顯效益。”鄧土萬說,爲破解高岸田無人種問題,村“兩委”首先將農戶幹不了、幹不好、不願意乾的土地流轉到村集體,再由村集體承包給種糧大戶。

塘羅村村民鄧江生就是承包這片高岸田的種糧大戶之一,今年承包村裏的高岸田達120餘畝,全部種植雙季稻。“縣裏有育秧補貼、種糧補貼,鎮政府還針對改造高岸田種植早稻給予每畝100元改造獎勵。種植120多畝雙季稻,算上補貼,預計收入20萬元左右。”鄧江生算了一筆賬。

去年以來,塘羅村針對高岸田實際情況,積極爭取涉農項目,對機耕道、水庫、水渠分步驟進行修繕,加上縣、鎮兩級政府獎勵措施扶持,今年全村複種水稻高岸田400餘畝,複種旱糧面積近200畝,種植戶種糧熱情高漲。

“我們還會把梯田內部機耕道修好,到時候就可機械化插秧和收割,種糧成本會進一步降低,效益會進一步提升。”鄧土萬介紹,通過“稻—稻—油”輪作模式,將進一步提高種植戶效益,同時也可增加村集體收入。

塘羅村的高岸田 。蔣軍君 攝

石羊鎮位於新田縣最南部,屬丘陵地帶,全鎮高岸田面積佔比較大,但很多無法耕種。爲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石羊鎮組織政府工作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逐戶、逐丘展開調查,並出臺複種獎勵政策,派出農技人員現場指導,破解難種、難管、難有收成的問題,因地制宜開展復耕複種。

截至目前,該鎮今年春播通過複種增加早稻近1000畝,增加旱糧種植面積800餘畝,爲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