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孫杰

有的因財務指標觸及退市紅線,有的因被出具“非標”審計報告——上市公司年報季落幕,一批問題公司浮出水面,近來相繼傳出退市風聲。僅本週一當晚,就有5家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的事先告知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

業內認爲,隨着“史上最嚴”退市新規持續落地發威,更多的“空殼殭屍”“害羣之馬”將從A股加速退市離場。

ST板塊今年已大跌36%

昨天,ST板塊延續下跌勢頭,全天下跌達1.72%。其中,跌幅最大的*ST銀江、*ST保力單日跌幅均超20%。而在此前,“五一”假期後的5月6日和5月7日,ST板塊已連續兩個交易日上演大跌,單日跌幅都超過2%。

拉長時間看,今年以來,ST板塊已從年初的2600點上方整體下跌超過36%,跌幅位居各題材板塊首位。其中,自4月12日資本市場新“國九條”落地以來,ST板塊從2075點跌至如今的1649點,不到一個月跌幅已超過20%。

隨着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又有一批業績不佳的“差生”上市公司現身,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即股民常說的“披星戴帽”。比如,因公司2023年度經審計後的淨利潤爲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自4月30日起,武漢農尚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已從“農尚環境”變更爲“*ST農尚”。5月6日是“五一”假期後的首個交易日,當天共有近20家上市公司集體“披星戴帽”。

股票淪落到ST板塊,股價連續跌停是大概率事件。因2023年度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且淨利潤爲負值,*ST科新已於4月30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最近3個交易日股價連續跌停。*ST銀江因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最近兩個交易日連續上演20%的跌停,連登交易“龍虎榜”。

5家公司同日傳退市風聲

有人剛剛“披星戴帽”,有人已被宣告退市命運。5月6日一晚,就有5家上市公司披露公告,因觸及不同的退市“紅線”而被終止上市。

中國中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中期”)收到深交所的事先告知書稱,因公司2022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爲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股票交易自2023年5月5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今年4月30日,股票交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的首個年度報告顯示,公司2023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因觸及股票終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擬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與*ST中期一樣,廣東太安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太安”)也因被出具“非標”審計報告而被交易所決定退市。

同一天被深交所宣告終止上市的,還有北京左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左江”)。交易所事先告知書表示,該公司近日披露的年報顯示,公司去年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的淨利潤爲負值,且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後的營業收入爲5217.27萬元;另外,公司2023年財務報告也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南京越博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越博”)、三盛智慧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三盛”)被宣告退市的原因一模一樣:去年年報季後,兩家公司雙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今年年報季收官大限(4月30日)到來前,兩家公司又無法按時“交卷”,未能及時披露2023年年報。

退市制度升級 市場加速出清

4月12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交易所配套修訂完善相關退市規則。新規則增加3種規範類退市情形,將資金佔用、內控審計意見、控制權長期無序爭奪等納入規範類退市情形,因此被稱爲“史上最嚴”退市新規。

4月30日,年報季收官之日,滬深北三大交易所正式發佈多項配套業務規則,再次明確嚴格退市標準,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常態化退市格局。

交易所方面表示,本次退市規則修訂瞄準“空殼殭屍”和“害羣之馬”,體現應退盡退,突出上市公司的質量和價值,並非針對“小盤股”。同時,退市新規將重點打擊財務造假和資金佔用等惡性違法違規行爲,對於內控失效、存在控股股東資金佔用的公司也將嚴格實施退市。

近年來A股退市力度明顯加大。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去年A股退市企業達到47家,其中強制退市佔絕大多數,達到44家,科創板首現強制退市公司。市場“能進能出”的新生態加速形成。截至4月30日,今年A股已有24家企業鎖定退市,其中9家已完成退市。

華泰證券認爲,退市新規進一步突出對財務造假、公司治理亂象的威懾力度,強制退市標準更嚴、維度更廣。A股因財務造假、財務指標而強制退市的比例或大幅提升,市場有望迎來加速出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