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周麗萍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旅遊市場熱鬧非凡,全國多個景區持續迎來客流高峯。一些社交平臺上,“每個城市都來了1億人”“遊客攻佔多個旅遊城市”等話題霸榜。與去年同期相比,四川接待遊客數和旅遊消費收入雙雙增長。尤爲值得一提的是,5A級景區門票總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主要A級景區旅遊人次和門票收入刷新歷史紀錄。

今年“五一”,四川既有成都、樂山、九寨溝等傳統熱門目的地“長紅”,又有理塘、漢源等新晉“網紅”;既有翠雲廊古蜀道、三蘇祠等文化遺產類景區持續火爆,又有德陽、內江音樂露營帳篷、草地音樂派對等消費新場景“綻放”;既有自貢“國漫風潮 彩燈伴行”等精彩多元融合,又有涼山州“藍花笑盈盈”免費賞花公交專線等服務惠民貼心……我們看到,四川文旅一直在高位求進,推陳出新。不過,在當下全國各地競相“攬客”“引流”促消費的大背景下,在淄博、天水、開封等地新銳突起的文旅新邏輯下,作爲旅遊大省的四川,還當如何“精進”,如何多出“爆款”?

四川文旅不可謂不火,每到節假日寬窄巷子、樂山大佛、九寨溝等經典景區景點都是“擠爆”“限流”,屢創新高。不過,從近年來在社交媒體引領的旅遊營銷大戰中,與豐富旅遊資源相對照,四川除了傳統熱門目的地之外,其他地方旅遊“破圈”的少。而在當下熱門景區景點幾近飽和的情況下,要拓寬四川文旅的增量空間,還要看下沉旅遊市場。

旅遊是一個傳統與新潮並存的行業。在中國超大規模的旅遊市場上,熱門景點依然熱門,但以年輕人爲代表的多元化、個性化、社交化旅遊需求,對鬆弛感和性價比的追求,社交媒體時代傳播的無遠弗屆,交通的便利通達,也賦予了“新”城市“紅”的機會。這就是今天旅遊市場下沉的邏輯。

今年“五一”旅遊下沉化的趨勢更爲明顯。據一些平臺數據顯示,在旅遊訂單同比增速上,一二線城市小於三四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小於縣域市場,顯示出遊客對於非傳統旅遊目的地興趣在日益增長。相比一二線城市和熱門景區的“人擠人”,下沉市場爲遊客假期放鬆身心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對於沒有大景點和高知名度的城市、縣鄉來說,有了更多機會;同時全國千軍萬馬入場比拼,能否突圍更考水平。

當下地方文旅的宣傳推介,美輪美奐的宣傳片,精心策劃的活動,貼心優惠的政策,真誠熱情的服務,都是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什麼是“出圈”密碼?傳播理論認爲,心緒轉換和社會交往需求,是信息傳播提供的兩種滿足。從近年走紅的淄博、哈爾濱、天水來看,都是在社交平臺上以獨特符號元素引發共情的城市故事,在參與式傳播中的“自塑”與“他塑”中實現“城市被凝視”,又在話題中推動故事循環上升。前不久爆紅的雅安漢源縣古路村,也是因爲“四川人自己的大峽谷”等短視頻而“紅”。

四川下沉旅遊資源優質豐富,近年來創建的一批天府旅遊名縣、天府旅遊名鎮、天府旅遊名村,類型豐富、各有特色,放到全國比拼,硬實力都可圈可點。但在適應社交媒體時代的軟實力打造上,還要與時俱進、多下功夫。功夫要下得深,更要下得巧,這裏建議三句話:實力過硬,還要善於社交;符號引流,共情才能出圈;功夫不在一時,還在平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