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日,今年以來已有24家上市公司鎖定退市(含已退市),數量超過去年全年的一半。

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退市後需要聘請主辦券商辦理確權以及在退市板塊掛牌、股份轉讓等業務。不過,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券商對參與退市業務並不積極,參與者以中小券商居多。“不賺錢、風險高、性價比低”是影響券商參與退市業務積極性的主因。

對此,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記者表示,監管機構和市場可考慮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勵措施,降低券商的運營成本。券商也可以創新服務模式,如提供一站式退市解決方案,增加服務附加值等。

已有24家公司鎖定退市

5月8日,*ST保力、*ST世茂、*ST美尚、ST中南發佈風險提示公告,均是股票存在可能因股價低於面值而觸發退市的風險。

這跟ST板塊近兩日大跌有關。“五一”節前,滬深交易所集中發佈9項新規則,事關精準優化退市規則、削減“殼”資源價值等,這也是新“國九條”配套政策的落地。雖然距離新規正式施行還有過渡期,但ST板塊節後卻掀跌停潮。

實際上,早在新“國九條”出臺前,監管部門已在退市制度方面採取了多項改革措施,改革成果逐步顯現。2024年至今,已有*ST華儀、*ST柏龍、*ST泛海、ST貴人、ST星源等9家上市公司正式公告摘牌,終止上市。

此外,還有15家公司提前鎖定“退市”。其中多數公司因觸及面值退市標準,如*ST美尚、*ST民控。另有多家是觸及財務類指標而退市。

退市增加

帶來新業務機會

2023年,A股共有46家上市公司退市,數量創歷史新高。2024年迄今不足5個月,鎖定退市的公司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的五成。

隨着2023年年報披露完畢,更多公司的退市風險暴露出來。剔除上述提及的“披星戴帽”企業,目前還有74家上市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若再次觸及相關退市指標,這些公司將被終止上市。

在業內人士看來,退市名單不斷擴容,顯現A股正加速形成“應退盡退”的常態化退市格局。

對於券商而言,上市公司退市後則潛藏一定的業務機遇。根據《關於退市公司進入退市板塊掛牌轉讓的實施辦法》(下稱《退市實施辦法》)等相關規定,退市公司應當聘請證券公司(下稱“主辦券商”)辦理股票在交易所摘牌後進入退市板塊掛牌轉讓的相關業務,包括辦理交易所市場的股份退出登記、股份重新確認、退市板塊的股份初始登記、股票掛牌及提供股份轉讓服務等。

《退市實施辦法》還提到,將主辦券商通過市場化方式主動承接退市公司業務,作爲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在證券公司分類評價中予以考慮,形成正向激勵機制。

田利輝認爲,一方面,退市業務量的增加可能會爲券商帶來一定規模的業務機會。另一方面,券商可以通過提供專業的退市服務來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券商積極性有待提高

不過,據記者多方瞭解,大型券商在退市業務上的積極性不太高。以今年已退市的9家公司爲例,主辦券商以中小券商爲主,包括華龍證券、恆泰長財證券、金圓統一證券、山西證券長城證券等。

根據《退市實施辦法》,退市公司在摘牌前第十個交易日仍未聘請主辦券商的,由交易所在退市公司摘牌前協調確定最近一次擔任公司保薦機構、財務顧問的證券公司作爲主辦券商。

“都要退市了,支付能力很有限”“這類公司一般也很難有人配合券商對接資料”“這部分往往風險大,很多不願意接”……據記者向多位業內人士瞭解,券商缺乏參與退市業務的動力主要在於業務利潤低,而且退市公司業務複雜、風險性較高,性價比相對較低。

“券商在退市業務上的投入和動力可能不如其他業務。然而,這絕不意味着券商在退市機制中的作用不重要。”田利輝認爲,券商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券商不僅負責退市公司的股份確權和登記,還要處理相關的事務,如信息披露、投資者關係等。券商的專業能力和經驗對於確保退市過程的順利進行、保護投資者權益至關重要。

田利輝認爲,爲了提高券商在退市業務方面的積極性,監管機構和市場可以考慮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勵措施,降低券商的運營成本;增加退市業務的透明度和規範性,確保券商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合理的回報;鼓勵券商創新服務模式,如提供一站式退市解決方案,增加服務附加值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