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湖晚報

是企業核心生產場所,也是價值創造的源泉

精益求精做好“一根絲”

N晚報記者 譚羅敏 通訊員 潘鈺翎

剛過去的這個五一假期,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恆瑞廠區1#加彈車間裏,工人們開足馬力忙生產,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的喜訊,讓車間裏的280名職工倍感振奮。

車間,這個看似平凡的詞彙,卻承載着企業產品轉化的核心任務。在桐昆,從上游石油煉化的“一滴油”,到下游聚酯化纖的“一根絲”,再拓展至精美“一匹布”的全產業鏈發展,恆瑞廠區1#加彈車間正是“一根絲”產出的重要環節。

3%背後:

以精益管理提升核心競爭力

生產車間是企業核心的生產場所,生產效率的高低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產品優等率提升3%,人均效率提升20%,恆瑞廠區1#加彈車間數據變化的背後,是精益求精的生產管理制度。“生產管理制度”“工藝管理制度”“品質管理制度”“操作規程”“流程管理制度”“車間文化管理”等管理流程,被運用於日常生產管理中。

車間主任沈紅仙還記得,今年曾碰到染色深絲降等多的問題,現場管理千頭萬緒,車間從“人、機、料、法、環、測”六方面入手,找到產生問題的原因:機臺檢修作業不合理,熱箱保養方式不滿足當前的加工條件。

發現問題就找到了突破口,QC小組立即展開攻關,車間領導、工藝團隊與設備團隊多次現場分析、試驗,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熱箱保養方式,隨後制定新的保養制度,有效解決了問題。“最終該品種優等率提升3%,染色降等率減少5個百分點。”沈紅仙介紹,通過此次以問題爲導向補齊短板,車間建立了相關制度,形成長效管理,並將相關經驗加以推廣。

從0到1 :

“小創新”迸發“大動能”

車間不僅是產品轉化的陣地,更是價值創造的源泉。在這裏,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得到充分體現。通過一個個“小創新”進行技術研發和改進,企業迸發出發展“大動能”,不斷推出新產品、新工藝,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從2017年開始,1#加彈車間開展各類職工創新活動40多次,完善修訂了30項工藝標準化文件,顯著提升了工藝管理的規範性與時效性,新品開發16項、省級鑑定5項、16項專利等成果,爲桐昆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失敗是創新的必經之路。”沈紅仙至今仍記得,車間在開發“異形雪尼爾紗專用DTY纖維”時曾一度遇到瓶頸,產品不能滿足客戶的織造要求和布樣風格。

與客戶進行多次對接,再依據客戶的要求不斷研究和試驗,這個團隊從失敗中學習:從原料的配方上進行改進,得到新的配方,在設備選型、絲餅定重、專用油劑的選擇等方面不斷優化,最後優化調整加彈工藝。歷時6個多月,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研發出新產品,得到客戶的認可。

通過該專用DTY纖維製成的異形雪尼爾紗手感柔軟、懸垂性好、吸水性突出,受到廣大客戶的青睞。該新產品於2021年申報並通過了桐昆公司級新產品項目鑑定,後又申報通過浙江省工業新產品項目簽訂和登記科技成果,2022年授權通過《一種異形雪尼爾紗專用DTY纖維的生產方法及裝置》的發明專利。

新手變骨幹:

打造人才成長“蓄水池”

車間也是企業培養人才的搖籃。在恆瑞廠區1#加彈車間,一批新員工通過實踐和學習,迅速成長爲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人,成爲企業的生產骨幹,有的還走上了中層管理崗位。

2023年,車間開展各類培訓195次,參訓人數7800人次,通過團隊建設、生產現場管理、數字化轉型等培訓,打造學習型班組,提高職工綜合素質。如今,這裏匯聚了280名職工,其中包括2名高級工程師和1名高級技師,共同構成車間堅實的人才基石。

作爲紅船旁的企業,車間積極打造“黨建就是生產力”模式,成立 “一刻鐘紅色宣講團”,開展“守好紅色根脈 班前十分鐘”等活動,引導員工向榜樣學習,提升員工職業素養和業務水平,爲車間的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