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上饒日報

當官莫避事 爲吏要清心

——黃庭堅的故事

黃庭堅(1045-1105),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爲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爲其中一宗)之稱。

黃庭堅七歲能詩,十五歲隨舅父李常遊學淮南,李曾稱其“有一日千里之功”。嘉祐八年(1063年),黃庭堅以鄉貢入京師,治平三年(1066年)再應鄉試。治平四年(1067年)二十三歲時舉進士,初調餘干縣主簿。

《餘干縣志》有記載:“黃庭堅,字魯直,分寧人,治平間主簿。時海內寧謐,百姓殷富,公退每與李晉虞、韶章景數人論禮樂、賦詠詩歌丕變風俗,井裏靄然。”治平是宋英宗的年號。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後被安排到餘干縣任縣主簿。主簿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北宋時縣令左右手稱爲縣簿與縣尉。黃庭堅一個堂堂三甲進士出身來餘干做一個比最小的七品芝麻官還小的主簿,真是有點大材小用。然而,黃庭堅卻依然兢兢業業地協助縣令工作,政務之餘與同道之人講倫理樂賦,倡詠詩詞,以變民風。

 黃庭堅一生從政,受家庭的薰陶和家學的影響,從走上仕途之初,就具有強烈的施仁政、撫黎民、建功業的思想,始終踐行“不以民爲梯,俯仰無所怍”的從政主張。他在葉縣、太和、德平等地方官任上,適逢北宋政府推行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和鹽務專賣等改革,他深入窮鄉僻壤體察民情,如實上報實施情況,減輕百姓負擔,竭力爲百姓呼籲。修水縣黃庭堅紀念館有一幅畫,畫的是一棵枯黃的白菜,上面有黃庭堅的題字:“不可使士大夫不知此味,不可使天下之民有此色。”意思是,爲官的人不能不知道這爛白菜的味道,更不能讓老百姓面帶這樣的菜色。在實施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中,黃庭堅剛正不阿,寬嚴相濟。《宋史》載:“知太和縣,以平易爲治,時課頒鹽,州縣爭佔多數,太和獨否,吏不悅,而民安之。”此外黃庭堅還曾親書孟昶《戒石銘》中的“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箴言於縣衙,用以自警。宋紹興二年六月,宋高宗頒旨將黃庭堅手書的“戒石銘”頒發到各州縣,成爲“御製戒石銘”,影響巨大。黃庭堅雖仕途多舛,但他所倡導的“當官莫避事,爲吏要清心”“不以民爲梯,俯仰無所怍”的從政主張,貫穿於他一生的仕途之中,深受後人景仰和愛戴。

“天下無雙雙井黃”。在宋代,雙井黃氏是一個龐大的家庭,人口衆多,田舍連片。爲了培養人才,黃庭堅的曾祖父黃中理創辦了“櫻桃書院”和“芝臺書院”。書院推行“百行之首,以孝爲先”的傳統文化,把孝道奉爲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爲人處世的行爲準則。《黃氏宗譜》族訓中,專設“敦孝友”一節,篇幅高於其它各條數倍,對“孝”的內容和意義均作了深刻闡釋。正因爲有黃氏家規以孝爲先,所以人丁興旺、家庭和睦,見賢思齊、人才輩出,黃庭堅曾祖父黃中理及其兄弟的十三個兒子中,就有十人高中進士,時號“十龍”,聲動朝野。而雙井村黃姓一族在有宋一代,中進士者多達48名,可謂淵源有自。

黃庭堅一生奉行“報國、重儒、至孝、清廉”的爲人準則,無論是風華正茂時教授國子監,意氣飛揚時蘇門相唱詠,目光犀利時走筆編修院,還是新舊黨之爭後,到偏遠地區任職,他都以國家事業爲重,以廉潔從政爲本,不妄爲、不貪慾、不自悲、不放棄,光明磊落,一身正氣,表現了士大夫的松柏氣節與淡泊情懷。黃庭堅死後諡爲“文節”,“節”字之用,可見朝廷對黃庭堅氣節的推崇。南宋時,黃庭堅的同鄉、右丞相章鑑回鄉時,深感愧對黃庭堅的大節,寫下了“半夜過雙井,不敢見先生”的詩句。

(記者 蔡文逸 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