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

如何克服將傳統教學論思想生硬“塞進”、“加進”、“補進”課堂教學的弊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怎樣促進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創造性轉化,爲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現代教學論奠定基礎?諸如此類的問題,在新時代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構建中,日益引發關注。

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是中國本土文化土壤孕育的智慧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教育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陣地。正確的理論是實踐開展的先決條件,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走深走實尤其需要既根植於中國本土教學實踐又傳承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教學論思想的理論作爲指導。應當說,提升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在基礎教育中創造性轉化的主體自覺,符合中國特色現代教學論體系守正創新的客觀要求,是課程改革實踐的深切呼喚。

釐清概念範疇的實際內涵,重視傳統教學論思想的轉化價值

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博大精深,有“性”與“習”、“學”與“思”、“知”與“行”、“述”與“作”等獨特的概念範疇,具有深刻的內涵。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在基礎教育中創造性轉化的主體是廣大教師,但由於部分教師未能深刻理解其要義和價值,導致不少學校在轉化實踐中存在着“買櫝還珠”的現象,效果不盡如人意。提升轉化的主體自覺,首先要增強廣大教師自覺的學習和研究意識,努力學深喫透,積極探索藏匿於各種文獻的古典教學智慧,準確把握其內涵精髓和精神實質,從認知層面高度重視轉化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保持轉化的內驅力。以孔、孟、荀爲源,以董、韓、朱、陸、王(夫之)等爲流,以王國維、蔡元培、黃炎培、陶行知、陳鶴琴等爲變的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豐富厚實、內涵深刻、體系完備,不僅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教學實踐活動的深刻認識,而且蘊含着某些跨越歷史時空的普遍意義,需要我們有鑑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爲其在基礎教育中的創造性轉化奠定基礎。這種吸收轉化不僅能有力地推動我國傳統教學論創新轉化研究,豐富研究主題和內容,爲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現代教學論體系提供堅實根基,而且能爲鮮活的基礎教育實踐注入充足的傳統思想養料,爲當前的課堂變革提供借鑑。

明晰歷史時空的文化語境,理解傳統教學論思想的深層意蘊

教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形成於特定歷史時空的文化語境,有着特殊的時代背景、社會基礎和歷史境遇。部分教師對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的認知常常停留在表面意義的簡單闡發上,固守教條,拘泥成法,有的更是孤立片面地直接拿到今天的課堂上全盤套用,存在“刻舟求劍”的誤區。推動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在基礎教育領域創造性轉化,需要廣大教師構築自覺的文化意識,將它納入深層次的文化發展結構進行考察,明晰文化變遷的影響,釐清文化境遇的特徵,通曉文化交流方式的差異,找準與當下教學的融通之處。換言之,不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尤其要注重文化精神的傳承。比如,要實現孔子對話教學的創造性轉化,教師不僅需要了解對話教學的內容、形式、方法和特點,更要將其置於突出倫理本位、凸顯實踐理性的中國傳統文化語境去辨識。在這種特殊的文化視域下,才能發現孔子常常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具體要做什麼,在和諧的教學氣氛中與學生進行對話。孔子的對話教學高度關懷社會現實生活,注重學生問題解決思維的培養和日常實踐操作性行爲的養成,呈現出從一般到特殊、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特點。只有在特定歷史時空中充分理解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的時代內涵,將改造形式與承繼精神有機結合,使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才能幫助我們在傳統與現代的切換中找到創造性轉化的契合點,避免出現“貌合神離”、“南橘北枳”的現象。

秉持融會貫通的邏輯理路,活化傳統教學論思想的現代表達

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有着既不同於西方也不同於現代的獨具特色的話語體系,具有排比鋪陳、比喻類比、直覺表意等本土原創性。但時過境遷,原有的概念範疇、經典命題和話語體系等可能存在與當代基礎教育實踐不相符合的地方,有些傳統教學論思想並不能與現代實踐“無縫銜接”,若生吞活剝、不求甚解,恐怕難以被現代人理解和接受,陷入“走不下去”的窘境。例如,中國古代因材施教思想的實踐應用,大多是以個別教學爲基礎的,但當下班級授課製成爲主流的教學組織形式,因材施教在實踐基礎、踐行要求、評價依據等方面必然發生較大的變化,結合現實情況有針對性地完善、探索和改造就顯得十分必要。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在基礎教育中的創造性轉化不是自動完成的,需要廣大教師提升自覺的融通意識,守持傳統與現代對話的開放姿態,以具象化、直觀化和現代化的詮釋方式賦予其概念、術語等新的時代內涵,活化其表達形式,從當代基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需要出發,把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的精神內核和深厚義理與時代境況聯結起來,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以免出現穿鑿附會、張冠李戴的實踐偏差。

堅持綜合多維的探究路徑,助推傳統教學論思想的創新發展

當前對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訓詁考據、微觀個案、單項專題等形式,視野較爲狹窄,缺乏不同視角的綜合把握,較少從哲學、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維度進行深入的學理分析,與教學論的科學化發展和教學的實踐需求脫節,從而影響了其在基礎教育中的轉化和發展,也不利於基礎教育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魂育人功能的實現。“橫看成嶺側成峯”,從社會學、倫理學、文化學等不同的學科視角審視“文”、“行”、“忠”、“信”等中國傳統教學內容觀,我們就可以看到其呈現的不同價值邏輯。部分教師時常拘囿於單一學科視域,人爲割裂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與其他諸多學科的緊密聯繫,從而陷入“坐井觀天”、“盲人摸象”的泥潭。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廣大教師形成自覺的整合意識,堅持綜合多維的探究路徑,通過多學科視角和方法,從不同方面和層次闡發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拓寬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萃取符合現代教學規律的合理因子,系統觀照其在基礎教育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融入基礎教育的具體實踐,釋放傳統教學論思想的生命活力

實踐是認知的基礎,基礎教育課堂教學實踐是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創造性轉化的現實土壤。創造性轉化不是爲了發思古之幽情,主要是爲了現在的需要,既需要“返本”,又需要“開新”。“開新”就是要回答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完成實踐提出的新任務。一旦脫離真實的實踐場域,轉化的成果便會被抽象化,成爲空中樓閣。只有踩到堅實的泥土上,將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融入當代基礎教育活生生的具體教學,創造性轉化的價值才能充分彰顯。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並要求在課程教材、教育教學等育人環節認真貫徹落實。廣大教師需要加強自覺的實踐意識,根據學科特有屬性,以服務和解決基礎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爲旨歸,以“古爲今用、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因勢利導”爲原則,適當改造創新中國傳統教學論思想的形式和內容,積極主動地將其創造性地應用於課堂教學實踐,激發其新的生命活力。比如,朱熹提出的“切己體察”、顏元主張的“習行”和“主動”等,經過歷時性的創造性轉化,可以運用到當代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之中。

(李卯系安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劉立德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中庸》的古典生命哲學思想及其創造性轉化研究”[19CZX033]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