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海克財經

文丨許俊浩

大健康行業不斷突破邊界。

風頭正盛的AI醫療便是例證。據近日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重塑醫療:醫學中的創新人工智能轉型”論壇公佈數據,北京已有18家企業成功獲批27個醫療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場景的三類註冊證。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按照《醫療器械分類目錄》規定,若AI診斷軟件僅有輔助診斷功能,不直接給出診斷結論,則按二類醫療器械申報;若對病變部位提供明確診斷提示,則風險級別相對較高,需按照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三類註冊證相較於一、二類註冊證審覈和管理更爲嚴格,也是AI醫療診斷產品推向市場的關鍵門檻。

諸多玩家均涉足AI醫療領域,如京東健康的醫療健康行業大模型“京醫千詢”、平安健康的AskBob AI醫生,此前百度旗下靈醫智惠眼底病變眼底圖像輔助診斷軟件還獲批了三類證。這些凸顯了大健康行業與技術結合的可能性,也展現了市場之繁榮。

調研機構艾瑞諮詢發佈的《中國健康管理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國內健康管理市場規模2023年已達18107億元,預計到2028年將達3255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12.5%;從2023年細分市場來看,健康保險以56.8%佔比最高,互聯網醫療以19.4%居於第二,其後是佔比16.8%的健康體檢、5.3%的商業養老和1.7%的基因檢測。也就是說,2023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約爲3513億元。

在互聯網醫療的衆多玩家中,平安健康頗值得關注。

背靠平安集團的平安健康2015年推出健康管理APP“平安好醫生”,2018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彼時其線上診療全年平均日諮詢量已達53.5萬,而今官方數據顯示累計諮詢量已超14.2億次。其他玩家如京東健康,2023年全年日均在線問診諮詢才達45萬。

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叮噹健康等企業多靠互聯網C端能力,以醫藥電商爲主,平安健康卻早早轉向對企業的B端和對金融客戶的F端,且將佈局擴展至養老領域。不過,公司已從2015年至2023年連虧9年,累計虧損金額超過71億元。

市場仍有上探空間,“賣藥”模式成熟卻並不性感,平安健康正在不確定中探尋更多可能性。“燒錢”之後,新路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還有待驗證。

01

模式幾經變化

互聯網醫療領域主要的方向是“醫”和“藥”,即線上診療和醫藥電商。

醫藥電商模式並不複雜,是許多大健康企業的收入來源,以至於這些企業被網友戲稱爲“名爲健康,實則賣藥”。如京東健康,近期財報顯示,公司以醫藥及健康產品供應鏈爲核心,2023年營收535.29億元,其中自營商品即醫藥和健康產品銷售收入爲456.52億元,佔比85.3%;平臺、廣告及其他服務收入爲78.77億元,佔比14.7%。

這一模式也曾是平安健康的主要收入來源。

以2021年爲界,此前平安健康的主要業務有4個板塊,分別是在線醫療、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和互動。拿2020年財報來說,公司營收68.65億元,佔比最高的就是爲用戶提供藥品、醫療器械等商品的健康商城,以37.13億元收入佔比54.1%;在線醫療、消費型醫療、健康管理和互動收入分別爲15.65億元、13.82億元、2.03億元,佔比分別爲22.8%、20.1%、3%。

醫藥電商也是電商,缺乏電商基因的平安健康很難像京東健康、阿里健康一樣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電商運營。這使平安健康的健康商城在收入提升的同時毛利率一路走低。據財報,2018年至2020年,健康商城年收入分別爲18.64億元、29.02億元、37.13億元,毛利率分別爲10.8%、8.1%、6.9%。

可供橫比的還有堅持“賣藥”的叮噹健康。2023年叮噹健康營收48.57億元,虧損2.31億元,這與營收535.29億元、盈利21.42億元的京東健康不在同一量級。阿里健康財報週期不同,其自然年2023年3月至9月這半年內收入爲129.6億元,盈利4.45億元,同樣遠超叮噹健康。

所以平安健康將發展重心落於在線診療上,原先產品名稱的“好醫生”意爲提供問診服務。據財報,公司2020年自有醫療團隊人數爲2247人,比2019年增長了59.5%,且AI輔助診療系統已深入到自有醫療團隊的23個科室;公司簽約合作的外部醫生也超過了2.1萬人。

據海克財經瞭解,用戶在平安好醫生APP相應功能內發送文字、語音或者圖片,系統就會提供相關醫師名單以供篩選,用戶也可以按照科室自行瀏覽尋找醫生。APP內一般診療諮詢時長爲15分鐘,依據醫生資歷,收費在幾元到幾十元不等。有醫生在社交平臺分享,平安好醫生的抽成在20%左右。如果醫生開具了電子處方,用戶可以直接跳轉健康商城購買藥品。問診後續也可能涉及轉診、掛號及住院安排服務、二次診療服務等。

在線診療業務的毛利率比醫藥電商高得多。從2018年到2020年,平安健康在線醫療業務收入爲4.11億元、8.58億元、15.65億元,毛利率爲40.1%、44.2%、56.2%。

與其他在線診療APP相比,平安好醫生的用戶活躍度明顯領先。據調研機構艾媒諮詢數據,2021年12月這一領域MAU(月活躍用戶數)排在前三的分別是MAU爲1150萬的平安好醫生、210萬的春雨醫生和189萬的好大夫在線。

但線上診療仍是C端流量生意,用戶增長的關鍵在於引流。流量成本水漲船高,平安健康相較於阿里、京東乃至同樣佈局健康領域的字節、百度、騰訊等互聯網頭部玩家亦難言獲客優勢。於是,2021年10月,平安健康宣佈“平安健康戰略2.0”規劃,開始聚焦B端用戶。財報顯示,2021年公司累計服務520家企業,這一數字在2023年增長至1508家。

換句話說,平安健康的商業模式重心由To C轉到To B,且小有成效。

02

降本卻難開源

模式變化與換帥不無關係。

自2014年8月平安健康公司創立,曾在微軟、金山、阿里等企業任職過高管的王濤就是董事長兼CEO,平安好醫生APP也由其打造。但2020年5月,平安健康發出公告,稱王濤履行管理職責未達到董事會預期,被免去董事會主席等職務。

王濤在任時期,平安健康走的是所謂互聯網醫療平臺之路,即以在線診療和醫藥電商爲主。王濤的繼任者方蔚豪則在2021年大刀闊斧地將互聯網醫療平臺模式改爲集團賦能模式,APP也從平安好醫生更名爲平安健康,弱化了在線診療的“好醫生”概念。

據財報,平安健康自2021年起優化C端、聚焦B端,將原先的4個業務板塊整合爲醫療服務和健康服務兩大板塊:醫療服務包括在線諮詢、轉診及預約掛號、住院安排、疾病診療及相關藥品、醫療器械銷售,2021年收入爲22.88億元,毛利率爲36.1%;健康服務則提供多種整合醫療健康機構服務的標準化健康服務包,比如體檢和醫美,還包含醫療服務中藥物以外的產品銷售以及廣告服務等,2021年收入爲50.46億元,毛利率爲18.9%。

論營收,健康服務是公司的主要業務。據財報,公司2022年營收62.05億元,其中醫療服務爲25.92億元,健康服務爲36.12億元;2023年營收46.73億元,其中醫療服務爲20.75億元,健康服務爲25.98億元。

在2022年3月的業績發佈會上,方蔚豪表示,平安健康的獨特優勢在於商業保險生態圈的賦能,平安集團有2.25億個人金融用戶,平安各渠道已經滲透7000萬大中型企業員工,這些人羣與平安健康的醫療及健康服務強相關。

此後平安健康始終延續集團賦能之路,2023年10月李鬥接替方蔚豪後也未發生改變。平安健康最近發佈的2023年財報提及,公司會繼續聚焦平安集團綜合金融用戶和企業用戶,業務結構已持續優化。

結構優化的確帶來了毛利率的提升,但不足以抵消營收的下滑。

據財報,從2022年到2023年,醫療服務的毛利率從35.1%提升至40%,收入從25.92億元下降至20.75億元,原因是低戰略協同性業務的收入降低,並加深了與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業務協同;健康服務的毛利率從21.1%提升至26.1%,收入從36.12億元下降至25.98億元,原因是和管理式醫療戰略關聯度較低、盈利能力也較低的部分實物類銷售業務收入減少。

然而,2018年至2021年,平安健康的營收自33.37億元增長至73.34億元,2022年下滑至62.05億元,2023年的營收甚至低於2019年的營收即50.65億元。

平安健康2023年虧損收窄至3.23億元,這是2018年上市以來的最低虧損水平。但這種收窄是節流而非開源的成果。除去前述業務削減、產品調整外,銷售費用降低和人員調整也是虧損收窄的重要原因。據財報,2021年到2023年,公司營業成本中的營銷及銷售費用從17.56億元下降至8.35億元,管理費用從18.46億元下降至14.8億元;2023年12月公司在職員工人數爲1753人,較2021年6月高點4561人削減了超過六成。

降本治標不治本,平安健康還需突破營收下滑困境。

03

潛能來自養老?

想要打造新增長曲線,平安健康給出的解法是“養老”。

自2021年起,平安健康就跟隨平安集團進軍養老產業,只是直至近期纔將之提升到戰略層面。在2023年財報中,公司的戰略從以前的“綜合金融+醫療健康”變更爲“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提出要爲平安集團綜合金融用戶提供全場景的醫療健康養老服務。在2024年3月的業績發佈會上,李鬥多次提及“養老”,凸顯了公司對這一領域的重視程度。

平安健康嘗試打造包含醫療、健康管理在內的居家康護服務體系。比如在康復護理產品方面推出“平安無憂護”產品體系,針對有神經、骨骼、心肺、疼痛等康復護理需求的患者,提供以專病爲維度的康復、住家護理等10項短期或長期服務。服務體系還會通過智能監測設備結合管家平臺對老人實時監護。設備可以檢測居家老人的血糖、血壓、心率、呼吸、血氧等指標,發現異常時會及時響應,必要時通知緊急聯繫人、醫生介入。

相關產品還有“孝心寶”“平安家醫·長者守護版”等,包括管家陪伴、線上診療、線下看病住院全程陪同、護士上門巡護等服務。

財報顯示,平安健康正致力於構建集智能管家、生活管家、醫生管家於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以提供7×24小時全天候服務,並連接超過500項居家養老服務;截至2023年9月底,使用平安集團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的個人客戶,其客均合同數和客均個人資產總額分別是其他個人客戶的1.6倍和3.4倍;截至2023年底,平安的居家養老服務已經覆蓋54個城市,爲10萬人提供了居家養老服務資格。

這種動作與社會背景有密切關聯。

國內人口老齡化情況明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底,國內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億,佔全國人口的18.7%;到了2023年底,國內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過2.9億,佔全國人口的21.1%,3年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了2.4個百分點。

而2024年3月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共13次提到“養老”這一關鍵詞,指出要大力發展養老金融,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在這一趨勢下,市場規模必然有所增長。據艾媒諮詢數據,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2024年將達13.9萬億元,2027年可達21.1萬億元;產業包括智能硬件、康復輔具等設備器械,以及信息化解決方案、居家養老產品、養老機構等。

平安健康選擇“養老”作爲破局點,將之與線上診療、醫護服務相結合,符合市場趨勢,也有差異化優勢。只是這從概念落地到市場廣泛接受還需要時間,短期內很難快速拉昇營收。此外,互聯網模式下的居家服務依託於智能設備,目前智能設備對老年羣體的普及程度還有待提升。

事實上,互聯網醫療被疫情推高的想象空間正在回落,海外互聯網醫療平臺同樣遇到了增長乏力的問題。

比如知名互聯網醫療企業Teladoc Health,同樣以線上診療服務爲主。公司主要服務爲僱員投保的企業或保險公司,To B提供線上診療等增值服務,且能夠針對專業領域複雜病症提供專家諮詢服務。該公司2021年2月曾創下每股約294美元的高價,現在已跌至約14美元。據財報,Teladoc Health在2023年的營收達26億美元,同比增長8%,但公司預估2024年增速僅爲5%。

戰略重心由C端轉向B端後,平安健康迄今尚未解決收入下滑的問題。虧損收窄只是一小步,想要如預期般在2025年前實現盈虧平衡還很有挑戰性。而平安健康要真正穩固市場地位並持續向前,要做的還有很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