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天水日报 本报讯 近年来,武山县突出党建引领“微治理”模式创新,聚焦破解乡村治理堵点难点问题,以村情通报、乡贤座谈、志愿服务等载体为基础,全力打造乡村“红色治理链”,汇聚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效能、夯实治理之基,凝聚起基层治理“大能量”。

突出“村情通报”,疏通治理堵塞“点”。坚持把“村情通报”作为村级事务公开、畅通群众诉求的有效载体,引导基层党组织每季度向党员群众通报村级重大事项、民生政策落实等群众关切的事项,现场听取党员群众对村级事务的评议和对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接受党员群众现场询问,进行现场答疑,解决问题、消化矛盾、化解怨气,积极疏通基层治理堵塞点。今年以来,召开村情通报357场次,报告村级事项320件,解决堵点问题230余条,回应办理群众诉求116件,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依托“乡情纽带”,抓住治理隐形“线”。充分利用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契机,积极组织开展座谈交流会议,叙乡情、献良策、促合作、话发展,采取上门拜访、电话沟通等多种方式,与乡贤能人沟通交流,征集发展优方良策。注重发挥在家乡贤能人“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依托“村情通报”载体,征集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引导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移风易俗、破解乡村基础建设症结问题。今年以来,组织召开各级乡贤能人座谈会议68场次,征集各类意见320余条,化解乡邻矛盾纠纷56起。

深化“志愿服务”,拓展治理服务“面”。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提升治理成效的切入点,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全覆盖成立基层党组织“一爱一为”志愿服务队,坚持支部引领、党群互动,引导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到环境清理、清草护路以及扶危济困、助残敬老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常态化、互动式的志愿服务,真正让党旗在“暖民心、解民忧、纾民困”的第一线高高飘扬。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100多场次,1200余人参与其中,城乡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助推了和美乡村建设。 (钟想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