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湯華臻

揪出一個假“靳東”,冒出一羣假“靳東”。據報道,儘管假冒演員靳東的騙局相當老套,但此類賬號從未絕跡,有些還相當活躍,把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婦女忽悠得團團轉。

假“靳東”的手法並不高明,無非是利用名人效應、平臺算法和推送機制,鑽了老年人情感空虛的空子。對此,靳東本尊已多次對外強調自己並無平臺賬號,也舉起法律武器起訴過多家公司侵權。

各色各式溫柔款款的“靳東”是真是假,“阿姨們”認不出來,平臺難道也“頭暈眼花”?既然提供了直播間,名人有沒有註冊,照片是合成還是真實,理應一查便知。然而這些年,假名人賬號“一直在清理”又“一直在冒頭”,一些平臺這邊聲稱反對,那邊又從不限流,反而助推某類賬號精準推送,很難不讓人疑惑,這是爲了喫流量紅利而“裝睡”。

假“靳東”不僅僅是陪聊解悶的娛樂,相當一部分背後是赤裸裸的詐騙。警方披露,假名人背後大多是團伙作案,他們有成套流程和明確分工,“虛構身份-邀請粉絲-直播互動-私密聊天”每一步都有專人負責,最後祭出“殺豬盤”。對此,《民法典》及《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等明確規定,網絡平臺應遵守行業監管規定,履行電信網絡詐騙風險防控責任。平臺如未盡到信息審覈義務,致使用戶權利受到侵犯,也必須承擔責任。就拿高仿號來說,與其“打地鼠”般跟在後頭跑,何不從源頭理順管理邏輯、築牢堤壩?這是一個平臺遵規守法的原則問題,也是折射其社會責任感以及長遠眼光的關鍵。

數據顯示,某主流視頻平臺的核心受衆中,小鎮中老年和都市銀髮人羣各爲2.13億和1.86億。這是一塊巨大的市場蛋糕,挖掘其間的商機無可厚非。但無論如何,人們期待的始終是優質的內容供給。放任低俗惡俗或帶毒有坑的流量,不僅喫相難看,也註定走不長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