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環境報

◆陳銀龍

風險防範絕不能有絲毫鬆懈,生態環保人可從經典管理學理論中尋求智慧,以責任與擔當爲基石,守牢生態安全底線。

根據“海恩法則”,保持對事故預防的高度警覺。“海恩法則”認爲,每一起嚴重事故背後,都存在着多次輕微事故、未遂先兆以及大量的不安全行爲和隱患。只有對任何隱患信號都不放鬆警惕,才能避免可能出現的事故。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有風險思維。如在工程建設前期,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環境風險,如污染源潛在的危害、突發環境事件的可能性等;要對風險進行全面評估,明確其發生的概率及影響程度。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和應急處置方案,並在工作過程中持續監測和評估風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策略。同時,持續加強全員風險意識的培養,使每個人都能重視和應對環境風險。另一方面,要有系統思維。要將環境問題視爲一個整體系統,多角度分析可能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制定全面的解決方案,兼顧各方利益和需求。

根據“墨菲定律”,學會應對“可能出錯”的智慧。“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在生態環保工作中,哪怕事故發生概率極小,也不能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掉以輕心。我們要時刻保持冷靜與理性,克服僥倖心理,突破認知侷限,從歷史事故中汲取教訓、積累經驗。要構建全方位的質量追溯機制,涵蓋“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各個環節,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與規範;對重要的設施、工程等適度提升安全等級與標準,增強應對風險的能力。學會利用先進科技手段降低事故發生概率,對環境事故先兆敏銳感知,從源頭杜絕隱患。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的影響日益顯著,各部門需暢通協調聯動機制,高度關注地質、洪澇災害及汛期污染等問題,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根據“破窗效應”,增強防微杜漸的自覺意識。根據“破窗效應”,環境中的小隱患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更多、更大的問題出現。我們應及時修補“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戶”,徹底消除環境隱患。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明確責任,規範行爲。制定合理的環境規劃,從根源上減少隱患的產生。對環境中的小問題、小瑕疵給予高度重視,果斷採取措施解決,防止其惡化和擴散。定期對環境狀況進行監測,及時發現隱患。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爲的懲處力度,避免環境問題積聚和擴大。

根據“木桶定律”,學會規避“短板效應”的出現。與木桶能裝的水量取決於最短的木板一樣,我們在消除環境隱患過程中,要善於發現短板。一方面,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意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並非一蹴而就,而應將功夫用在平時,積極完善環境基礎設施,補齊安全防範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要注重環境各要素的協調發展,既要解決遺留問題,又要防止新短板的出現,持續提升整體環境質量,填補潛在的隱患漏洞,防止因一處隱患而影響整個環境系統的穩定。

作者系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