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周潯

“高彩禮,不能要;移舊俗,呱呱叫……”國家級非遺九江山歌,通過“以口相傳,即興而歌”的方式流傳於九江市柴桑區,有着深厚的羣衆基礎。當地把移風易俗唱進山歌,以接地氣的表演形式,讓廣大羣衆沐浴文明新風、參與文明實踐活動。

5月9日,記者獲悉,九江市推進移風易俗鄉風文明三年專項行動以來,柴桑區通過一項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的務實舉措,掀起立新規、除陋習、樹新風的熱潮,使廣大羣衆逐漸放下人情“面子”,展現精神文明“裏子”。

小村規撬動大治理

近日,記者走進柴桑區城門街道聯盟村黨羣服務中心發現,村裏制定的村規民約十分醒目,從村務公開到環境衛生整治、從宅基地管理到公共財產保護、從婚喪嫁娶到鄰里糾紛調解等,都有明確規定。“只有家家和睦、戶戶和善,社會纔會和諧,大家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村民張毛髮說。

聯盟村將集體討論形成的環境衛生保護辦法納入村規民約,成立村級衛生志願服務隊,開展庭院環境整治,實行“戶評比、總評分”制度。

記者瞭解到,柴桑區爲各村“量身定製”村規民約,明確和規範村民在環境衛生、民俗民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職責和行爲,通過誦讀“三字經”、四字詞語、順口溜等形式,讓村規民約更接地氣,讓羣衆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

小組織發揮大作用

“現在大操大辦的少了,人情負擔減輕了。”說起文明新風,柴桑區新塘鄉胡橋村村民頗有感觸。

紅白喜事怎麼辦?隨禮多少合適……對於以前這些村民們“不好意思說出口”的問題,村紅白理事會都作了規定。不管誰家辦紅白喜事,村紅白理事會成員都會上門“嘮嗑”,在閒聊中敲定酒席標準、參加人數等內容。

徜徉於新塘鄉胡橋村集市,道路兩旁路燈杆上的“好媳婦”“好岳父母”等公示牌引人注目。該村定期開展道德評議活動,引導村民“以德治家、以學興家、文明立家、忠厚傳家、綠色美家”。

前不久,胡橋村的王四梅獲得了一項榮譽——“不要彩禮好岳父母”。“越愛女兒越不能收取女婿家的貴重彩禮,只有這樣,小兩口才會相互尊重。”王四梅說。

近年來,柴桑區以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爲抓手,推選了一大批協調能力強、有威望、有影響力、熱心羣衆工作的老黨員、老幹部、鄉賢、道德模範和志願者任理事長和理事。2022年,全區召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200餘次,監督引導文明操辦婚喪嫁娶事宜800餘次。

小陣地書寫大文章

爲培育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引導廣大羣衆知賢、頌賢、學賢,柴桑區城門街道斥資500餘萬元,新建佔地3000餘平方米的鄉賢館,圍繞“鄉土鄉情鄉愁”主線,講述鄉賢故事,展示鄉賢風采,弘揚鄉賢文化,凝聚鄉賢力量,以鄉賢的嘉言懿行垂範鄉里、涵養文明、推動發展。

城門街道白合村的百姓大舞臺是當地村民的“心頭好”,每週四,村民們聚集在這裏聽宣講、看戲劇、會友人。大家不僅編排好看的文藝節目,還把移風易俗編進山歌中,倡樹文明新風。

審籤:鄭少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