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舟山5月10日電(林波 黃婷 鄭震)地處浙江“千島之城”舟山定海西南部的鹽倉街道叉河村,被羣山四面環抱着,又與叉河水庫相依,叉河溪流橫貫,滋養着良田,盛產茶葉、玉米、黃桃等特色農產品。

叉河村一景。黃婷供圖

“我們叉河村最美的‘村光’,那肯定是農產品。”近日,叉河村黨委書記馮東海受訪時表示,叉河的肥水良田使得這裏的特色農產品四季不斷檔,去年以來乘着東海百里文廊建設的東風,這些土特產也成了村子發展、村民共富的新“豐”景。

2023年5月,伴隨着東海百里文廊的全線開放,位於文廊鹽倉段沿線的叉河村迎來了發展新契機,該村打造的“翁山豐物”共富工坊、樟樹下咖啡吧、叉河酒家等業態爲鄉村注入了發展活力。

定海山茶園一景。黃婷供圖

走進該村毗鄰文廊沿線的“定海山茶園”,茶樹鬱鬱蔥蔥,嫩芽飽滿肥厚。

“這是我們叉河農特產品‘五寶’之一的‘定海山’茶葉。”馮東海對着手機鏡頭介紹起了茶葉,從茶園環境到茶葉質量,再到加工過程,每一幕都被詳細地記錄在視頻中,以待後期上網“打call”。

去年,馮東海作爲推薦官爲叉河農產品代言的短視頻在互聯網上火了起來。

除了茶葉,黃桃、玉米、青餅等近20種產自叉河的土特產逐漸打出了名氣,熱度也在“翁山豐物”共富工坊變現。

遊客在“翁山豐物”共富工坊購買土特產。黃婷供圖

走進該村共富工坊,新鮮的雞蛋、番茄、大蒜,農戶自己加工的番薯片、醃蘿蔔、糟魚等,滿滿當當地擺放在農產品展示區域。

農戶張養善帶着剛從田間收穫的蒜苗、豆角等當季蔬菜來到工坊。查看品質、稱重、報價……5分鐘後,根部還帶着些許土渣的蔬菜成功上架售賣。

“以前我們賣這些蔬菜要一大早坐公交車去城區賣,賣不掉中午又要坐車挑回來。”在張養善看來,自東海百里文廊開通後,來叉河的遊客多了起來,藉助“線下+線上”售賣平臺,他種的土豆、番茄、玉米等都不愁賣了。

“去年光玉米就賣了幾千元,今年已經擴種了。”張養善相信今年的收入肯定比去年高。

“農業一直是我們的特色產業,去年我們統一流轉了250畝閒置土地,引導村民種植本地特色農產品。這樣一來,共富工坊全年的農產品供應量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村民也可以通過銷售農產品增加收入。”據馮東海介紹,自去年5月以來,該共富工坊已接待遊客3萬餘人次,吸納村民就業30餘人,就業人員人均月增收2200元,休閒旅遊項目營業收入20餘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該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更是突破了120萬元。

今年,叉河村還將把250畝土地打造成共富田園,統一種植黃桃,招募村裏的農戶進行管理,再由共富工坊統一銷售和加工,形成特色農產品規模效應,進一步增強村級經濟“造血”功能。

與此同時,包含虹橋、叉河水庫等環庫步道在內的東海百里文廊沿線6.5公里景觀帶建設也將在本月完成。屆時,村莊景觀將進一步提升。

在共同富裕趕考路上,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到極致,或許是每個鄉村在發展路上會遇到的“成長煩惱”。通過土特產“出圈”,打造鄉村特色產業,這是叉河村在共富路上的踐行經驗。

春採茶葉,夏收玉米,秋割稻穀,冬耕翻土……未來,馮東海期待,更多的遊客能到叉河,欣賞叉河的四季美景,品嚐翁山“土味”山珍。(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