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阿丽也·吾买尔

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就业状况是决定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除了要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外,还应对学生的就业情况多加关注,引导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在工作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基于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尤为重要,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同时,结合社会需求提升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引导学生扎根基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

正确的择业观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学生盲目跟风,将一线城市作为自己择业的唯一选择,致使出现一二线城市人才过剩而部分真正急需人才的地区却无人问津的问题。高校应引导学生根据能力、专业、兴趣和需求等,选择合适的就业地区。如对于农学专业或机械专业而言,大城市的发展空间较小、岗位需求较少,不利于学生个人优势的发挥,而农村或建设有大批工厂的地区更加适合此类专业学生发展。高校可引入扎根基层带领基层群众“闯出一番天地”的优秀劳动者的事例,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就业的选择并不局限,扎根基层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利用岗位优势,近距离地与人民群众接触,第一时间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找准发展方向,并在基层工作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厚积薄发实现职业理想。

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急剧扩大,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促使大学生“缓就业”“慢就业”现象较为普遍。对此,大学生应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在不断的基层工作实践中找到适合自身成长发展、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先就业再择业,转变“一步到位”的思想。部分学生对于工作岗位存在一个过高“理想值”,若只想“一步到位”找到理想工作,极易因现实打击而产生挫败情绪。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在就业中寻找职业方向。大学生求职与企业招聘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匹配的过程。学生进入实际工作环境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逐渐积累经验,在清醒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大学生需要转变“一步到位”的观念,设定期限,允许自己有一段寻找合适岗位的时间。高校应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加入对学生创业的指导,鼓励适合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树立“创业也是就业”的择业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学生只有自身本领硬,才能在社会中真正有所作为。高校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教育为主,结合当前就业形势与劳动力供需情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

一方面,高校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促使学科专业设置充分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传统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崛起。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成为就业的“新风口”。课程设计也需结合相关社会发展背景,增强教学时代性,让学生学有所用。

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等方式,以人才联合培养、技术联合攻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到学生的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及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此外,高校还应在就业创业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激励引导学生在毕业后继续保持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主动寻找学习资源,提高自我能力。

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高校需与企业共同协作,形成合力。实施校内外“双师”计划。利用校内教师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与校外导师对行业和市场更为成熟的经验积累,同步夯实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具体而言,高校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和智慧;在实习期间,高校为各专业学生对接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注重对孵化园的利用,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和指导,帮助学生在学生阶段就开始深入了解创业,并亲身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享受政策福利,还能积累创业经验,为后续创业作准备。企业应留出部分岗位给大学生就业,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更多选择空间,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和突破,高校和企业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

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辅导高校毕业生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自己形成清晰、具体、正确的认知,了解自己的理想和爱好,以便更好地规划职业计划。一方面,讲解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和信息,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增加应聘求职简历、形象礼仪管理、求职陷阱等实用性知识和技巧方面的培训,提升学生应聘成功率。同时,高校可以邀请知名企业人事专员到校指导学生,为学生讲解求职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求职简历制作和自我介绍需要突出重点,展现个人优势;注重个人表达能力、逻辑思维与形象管理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结合真实案例,为学生讲解求职骗局和破解之法。警惕“付费内推”,不要轻信无任何要求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警惕“实习生套娃”,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实习或就业岗位,避免落入“空手套白狼”的圈套;警惕“虚假招聘”,核实招聘企业或中介机构的工商注册、企业信用等信息,谨慎对待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是就业市场的主体,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点群体。自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作出针对性的政策指导。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应形成合力,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就业创业政策与信息咨询服务。高校应密切关注政府发布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和福利,及时为学生解读政策。在校内官网设置“就业创业”栏,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就业创业信息,做到及时更新、定期发布。

各高校需要向学生解读与学生就业创业密切相关的政策规定,如基层就业、市场化就业、自主创业、能力提升、就业援助、公共服务、权益保护等政策。同时,向学生积极宣传各地招聘活动,如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百日千万招聘、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此外,积极与企业合作组织“双选会”,便利学生求职面试;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接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