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周文王總是給人以儒雅文弱的形象,那麼歷史真的如此嗎?真實的周文王是什麼性格,他又是怎樣開疆拓土,爲周朝的建立奠定基礎的?

忍常人所不能忍

但凡成大事者,總有過人之處。周文王有什麼過人之處呢?能忍,而且不是一般地能忍。這點跟周人長期的生存環境有關。

周人的祖先棄曾做過帝堯的農師,到了帝舜時期,甚至有了自己的封地,還有了后稷這個封號。一直到夏朝初期,周人的先祖都過着安逸的生活。但夏王朝不太重視農業生產,再加上一連出了幾任敗家子,周人的先祖就被罷官去職了,跑到戎狄之間去討生活。

戎狄和華夏之間,生活環境不同,生活習慣和習俗也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戎狄以遊牧爲業,很難找到可耕種之地。這就存在一個什麼問題呢,周人必須爲了適應生存環境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這一改就是很多代。直到商朝晚期,古公亶父纔在涇渭之間找到了一塊地盤,建立起小小的城池,纔開始復興后稷之業。可以說,隱忍已經融入到周人的血脈裏,這一點在周文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周文王的隱忍,要從他的父親季歷說起。當年商王帝武乙在周國境內打獵時被雷劈死,他兒子太丁就把仇算到了季曆頭上,趁季歷朝商之機囚禁了他,導致季歷剋死他鄉。文王就在此時繼位。本來應該爲父復仇,畢竟季歷是冤死的,但是文王只能忍:一是戎狄在畔,強敵環伺,他不能拿父祖艱難開創的基業作賭注;二是周還不具備與商抗衡的實力,況且商王爲天子,周爲諸侯,倘若復仇必定是以下犯上,這樣一來非但天下沒有人同情他,反而還會招致滅族之禍。所以他只能不動聲色,暗中壯大實力。

《史記》中給周文王的評價用了“陰行善”這三個字。陰並不是貶義詞,而是說周文王在暗地裏悄悄地幫扶小諸侯國並祕密籠絡人才。譬如裂縫的蛋殼,光芒同樣會從裂縫中折射出來。所以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這個光帶來的並不一定都是幸運。

很快,同爲諸侯國國君的崇侯虎因嫉妒文王日益壯大的實力,便向商王帝辛告黑狀。沒想到,帝辛也害怕文王做大,於是二人合謀將文王抓到朝歌並軟禁在羑里。這是赤裸裸的欲加之罪,文王只是據理力爭,並沒有運用一兵一卒來解救自己。這就是他人生中第二次隱忍。無故被囚七年,他就忍了七年,而且還在獄中研究出了六十四卦,這心態真是無敵了。

然而,世上之事,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商周之際,以質子來控制諸侯國是一輩子慣用的政治手段。文王被囚羑里之時,正趕上長子伯邑考在朝歌做質子。這位大公子也是個沒眼力見的,老爹都被囚了,還不低調行事,省得父子倆雙雙落難。結果伯邑考言語頂撞了帝辛。帝辛正愁沒機會整治他們這一家子呢,這回可是送上門來了。帝辛一高興一跺腳,乾脆把這小子殺了,看姬昌就不就範。

這可是殺子之仇啊,沒想到文王照舊心平氣和,照舊不動聲色,氣得帝辛是咬牙切齒,一點兒辦法也沒有。等到散宜生、南宮适等番臣進獻美女以贖文王時,帝辛無計可施,也只得答應放了文王。

殺父之仇、殺子之恨、囚禁之辱,能忍下這些的人,必然不是尋常之輩。世人只看到文王的萬般隱忍,但卻沒看到隱忍背後的另一面。

周文王也有另一面

世人皆以爲文王儒雅文弱,不善武事,實則不然。文王的征伐之路是從得到呂公尚助弼開始的。

呂尚是一位實幹家,爲人多奇謀,而且善用兵佈局。自從有了這位軍師,周人就像開掛一般,先是滅了近鄰昆夷,次年又滅了入侵的北鄰密須氏,緊接着是黎國。地盤擴充之迅速,連商人都爲之震驚。這些都不算什麼,文王滅掉崇國,才真正展現出了他的另一面。

崇國的國君就是那位與帝辛狼狽爲奸、把他送入羑里的崇侯虎。殺子之仇、囚禁之辱頓時湧上心頭,文王還能對他手軟嗎?

不過,崇侯虎也不是喫素的,仗着地形優勢,據險固守,猛烈抵抗,搞得周軍一時也佔不到便宜。文王甚至用了鉤梯、衝車連番強攻,一連三十天,還是沒攻下崇國都城。

眼見久攻不下,文王怕折損了士氣,便暫時回兵休整,來看再戰。這一次,文王玩起了心理戰,不與對手硬碰硬,而是頒佈了幾條軍規,比如禁止軍隊亂殺亂燒,不得填井,不得伐樹,不得搶百姓牲畜等等,全是崇軍常犯之錯。如此一來,周軍大獲民心,沒費多大力氣就滅了崇國,而崇侯虎這個宿敵自然難逃就俘被殺的命運。到此,文王終於報了當年之仇,也算是他臨終之前夙願得償吧!

周文王的陽謀和陰謀

古代帝王講究生前用號死後用諡,諡號一般是對帝王一生功績的概括。“文”這個諡號是什麼意思呢?王莽在《訓諡》中講,“經天緯地曰文。”夠資格用這個諡號的帝王並不多,不是開國之君,就是對教化萬民有重大貢獻的,比如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晉文帝司馬昭等。當然,這些後世帝王的德行操守跟周文王那是沒法比的。

文王善用謀略,卻被後人稱讚,這是因爲他用計多爲陽謀,行正大光明之事。如果非要說陰謀的話,父親冤死朝歌、他臨危受命之時曾暗中籠絡諸侯、廣大天下之才,也只能勉強稱之爲陰謀。其餘皆爲陽謀。

比如,帝辛曾封九侯、鄂侯和周侯(文王)爲三公,後因故冤殺其二,又派崇侯虎前去刁難他,給他出了個兩難問題。文王無論怎樣作答,結局都一樣,所以乾脆以情答之。同樣是被囚禁,他爲義獻身,卻能博得天下人的同情。

再如,文王剛被家臣散宜生救出羑里時,自知帝辛對自己的仇恨未減,只是找不到藉口滅掉西岐,爲不給帝辛落下口實,便主動獻出了洛西之地。這是比較肥美的水草地,適宜養馬。帝辛自是樂得收下。不過,文王知他疑心過重,便藉機勸他去除炮烙之刑。予取予求,這筆買賣貌似帝辛賺了,文王卻博得仁義美名,贏得了天下諸侯之心。這也是妥妥的陽謀。

再如,文王殺崇侯虎滅崇國,雖然難洗泄私憤之嫌,但卻高舉着正義之旗,列舉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長老、斷獄不公、分財不均等過錯,爲自己找了一個不可辯駁的理由,連崇國百姓都覺得文王是替天行道。

總之,文王的陽謀也好,陰謀也罷,無不站在爲天下蒼生計的道德高點上,這不免使人肅然起敬。即便他殺了仇敵,滅了他國,仍然被世人稱道,真是把陰謀陽謀都玩到家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