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經濟日報

日前,世界氣象組織聯合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發佈報告《2023年歐洲氣候狀況》顯示,2023年歐洲氣候變暖速度領跑全球,氣溫上升速度約爲全球平均速度的兩倍。歐洲長期以來在應對全球變暖中扮演領跑者角色,爲推動實現《巴黎協定》1.5攝氏度溫控目標設定了相對完善的低碳轉型政策框架和創新佈局。這一轉型究竟會給歐洲經濟帶來新負擔,還是會爲其提供新動能,現在下結論爲時尚早,但可以確定的是,隨着氣溫快速上升,歐洲經濟低碳轉型也將面臨大考。

氣候變化和經濟低碳轉型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總部位於德國的歐洲經濟和財政政策研究網絡3月份發佈報告《下一屆歐盟委員會的氣候政策優先排序》指出,氣候對於經濟、工業和競爭政策有着系統性影響。一方面,減排降碳會造成生產成本上升,對經濟產生負面拖累作用;另一方面,新產生的工業部門會帶來新的經濟機遇。上述兩方面作用,在消費、工業競爭力、供應鏈等具體經濟問題上都有所體現。爲了落實《歐洲氣候法案》推動可持續轉型,並且保持經濟的繁榮和競爭力,歐洲必須找準重點,迅速行動。

減碳陣痛或難以避免。研究表明,由於低碳轉型限制使用了原本在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化石燃料,因此轉型代價高昂。加之低碳投資很大程度上只是對原本高碳產能的替代,因此拉動消費的作用不明顯。在成本升高和拉動乏力兩方面因素作用下,低碳轉型勢必導致短期內的需求下降。有經濟學家測算顯示,到2040年,德國經濟因低碳轉型導致的需求降幅將高達10%甚至以上,而且需求縮水將主要發生在經濟條件較差的羣體中,需要額外的再分配政策來維護社會公平。

科技手段被寄予厚望。以往,歐盟效仿美國經驗,依靠排放權交易系統推動減排,希望市場力量發揮主要作用。但隨着減碳規模和成本大幅上升,單純依靠市場調節力量減碳已力不從心,加之“排放權”概念承受道義壓力增加,歐盟近來更加重視通過政府補貼等干預手段,加大科技創新在減碳中的作用。能源電力部門在歐盟低碳轉型中作用關鍵,計劃在2039年實現零排放。爲實現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歐盟將大力依靠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並配套升級建設輸電設施和儲能設備,希望通過科技手段解決未來發電需求和當前輸電設施的不匹配問題。有研究指出,當前歐盟內針對特定低碳技術的補貼支持項目在數量上與日俱增,對於不同行業使用低碳技術的條件和限制也日益細緻,“技術中立原則”已不復存在。

氣候投資存在嚴重缺口。今年2月份,總部位於巴黎的氣候經濟研究所發佈《歐洲氣候投資虧空報告》指出,最新數據顯示,歐盟27國的氣候投資,即在風電、電動汽車等22個與應對氣候變化高度相關領域的投資,在2022年增長9%達到4070億歐元,但同期的投資需求高達8130億歐元。上述數據表明,雖然“歐洲綠色協議”正在加速落地,但在能源、交通、建築的現代化改造方面,投資仍需要翻倍才能達到歐盟的2030年氣候變化目標。報告顯示,歐盟在22個領域中,只有水電和儲能電池投資在需求水平之上,其餘20個領域全部面臨投資缺口,其中風力發電設備產能僅達到需求量的17%。爲了解決投資不足問題,需要合理分配公共和私人投資比例。受領域特定影響,有些需要各國政府投資,有些需要歐盟整體層面的投資,有些則可以依靠私人投資。要優化投資工具,加強以公共投資帶動私人投資,以及提升歐盟整體投資對各國投資的支持作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專家提出,歐盟的工業競爭力不應該也不能放鬆。一個成功減碳但去工業化的歐洲並不是積極的結果。歐盟在執行“歐洲綠色協議”過程中,必須更加註重保持其工業在本國和全球市場的競爭力,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在於成本低廉且可及性強的低碳電力供給。研究認爲,低碳電價過高不僅會導致能源密集型的工業部門競爭力受拖累,而且還會影響低碳技術發展,引發惡性循環。歐洲有大量能源密集型工業,同時也是低碳轉型的關鍵技術供應商,用電價格過高直接影響其低碳技術和設備產出。(經濟日報記者 梁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