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 北京报道

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工商银行在总损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TLAC)达标临近之时,拟发行全国首只TLAC非资本债,规模为300亿元。评级机构联合资信认为,本期TLAC非资本债的发行将使工商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进一步提升。

5月11日,工商银行公告称,计划于当日发行300亿元的“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其中,品种一的债券发行规模为200亿元,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在第3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品种二的债券发行规模为100 亿元,为6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在第5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同时,工商银行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有权按面值部分或全部赎回本期债券。

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简称“TLAC非资本债”,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联合资信亦表示,TLAC非资本债是被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财政部 2021 年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所认可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可以用于补充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非资本债设有损失吸收条款,一方面,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具有吸收损失的能力,另一方面,一旦触发损失吸收条款,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的投资者将面临较大的损失。但是,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减记触发事件不易发生。

2021年11月,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均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G-SIBs),交通银行于2023年首次入选。由于监管对入选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工、建、农、中四大行需在2025年1月1日之前满足TLAC风险加权比率不低于16%,交通银行需在2027年之前满足TLAC风险加权比率不低于16%的要求。

为满足TLAC达标要求,五大国有行纷纷开始筹备交卷。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有五大行均已公布董事会决议的TLAC非资本债发行额度,合计不超过4400亿元。工、农、中、建、交各自披露的发行计划分别为600亿元、500亿元、1500亿元、500亿元、1300亿元。

单以工商银行来看,2月1日,该行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称,自股东大会批准之日起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后24个月为止,在境内市场发行不超过600亿元的TLAC非资本债。此次拟发行的300亿元TLAC非资本债意味着即将完成一半发行计划。

总资产已迈入47万亿的“宇宙行”,其资本充足率近两年来保持在19%左右的水平,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5%附近;风险资产系数由2021年末的61.67%降至2023年末的55.13%。联合资信称,工商银行能够通过其资产多元化配置的能力调整资产结构,风险加权资产系数不高且持续下降,资本管理能力强,同时得益于其良好的资本补充渠道,能够支撑其业务发展对资本的消耗。随着TLAC非资本债的发行,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