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銀川5月11日電 題:喫上“五穀”想“六穀” 寧夏農民合唱團的故事被搬上大熒幕

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當初帶着農民一起組建合唱團,圖個開心,圖個不虛度光陰。沒想到我們的故事能夠搬上大熒幕,演員還是我們自己。”5月11日下午,寧夏中衛市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農民合唱團團長李震宏帶着80多名農民合唱團成員,來到寧夏銀川市,走過鋪滿鮮花的紅毯,走進電影《六穀兒》的首映式現場,成爲鎂光燈聚焦的“明星”。

電影《六穀兒》首映式現場,紅寶村農民合唱團成員進行合唱表演。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攝

這部經近4年時間創作、拍攝、打磨的電影,講述的是紅寶村農民合唱團的故事,李震宏和80多名合唱團團員全部參演,真實還原他們的生活。

紅寶村村民是從寧夏南部山區搬遷而來的移民,隨着揚黃灌溉等工程的實施,移民們將新家園建成了綠洲,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實現脫貧致富。“喫了五穀兒想六穀兒”是寧夏民間一句方言,如果說“五穀兒”是物質生活,“六穀兒”就是精神追求。脫貧後變得不錯的光景也換來了村民沉悶的生活,讓他們感到無聊空虛,農閒時,打牌、喝酒、吵架成了生活的日常。直到2019年,參與文化下鄉的中寧縣文化館幹部李震宏的到來,才讓他們的生活再次發生了變化。

電影《六穀兒》首映式現場座無虛席。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攝

“我在大戰場鎮中學當過音樂老師,對這裏很有感情。當時只想搞個短期合唱培訓,沒想到來了那麼多人。培訓很快結束,我也結束下鄉工作準備退休養老了。可臨走時,村民們拿出蘋果、黃面饃饃想要留住我。”回想起組建合唱團的初始,李震宏眼裏泛起點點淚光,“看到他們渴望的眼神,我決定留下來,索性建個合唱團,和大家一起解解悶。”

合唱團組建起來了,可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成員大多不識字,來自不同縣區的移民操着各式各樣的方言,加之沒有一點音樂基礎,給李震宏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

“我搬來了家裏的鋼琴,也購置了話筒、音響,給大家一字一句地教。說實話,大家對音樂的渴望超乎了我的想象。白天干農活時,田間地頭常有歌聲縈繞;一到晚上,大家則在村部一起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一年多的排練,李震宏帶領團員先後參加了“中寧縣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大合唱展演,參加寧夏銀川首屆黃河合唱比賽、“豐收節”寧夏文藝匯演等演出,農民合唱團逐步走上了大舞臺,也受邀將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

他們的故事也被許多媒體爭相報道,被導演劉苗苗看到,以影像的形式展現在了觀衆面前。“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是從主角到配角均是素人出演,雖然拍攝難度較大,但我始終認爲只有農民自己演,才能演出合唱團對於他們的意義。希望這部電影能成爲年輕人口中流行的‘治癒系’電影,讓觀衆看到中國農民的質樸與真誠。”電影《六穀兒》總導演劉苗苗表示。

劉苗苗的心願如今已成現實,首映當天座無虛席,直到電影落幕的音樂響起,觀衆仍坐在原地,久久不願離場。“看着臺下農民一張張質樸的笑臉在大熒幕上放聲高歌,他們彷彿被賦予了另一種生命力。電影中的原創歌曲唱的是農民的生活,故事和現實互相交錯的真實最打動人,好的作品可以抵達觀衆的內心。”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主任、編劇黃丹表示。

“這麼多人喜歡我們的故事,我很自豪。”電影《六穀兒》演員、紅寶村村民黃應仲告訴記者,加入合唱團猶如重新走進學校,埋藏在內心的“文化種子”被澆灌發芽,年過花甲也有了新的奔頭。

從一枝獨秀到春色滿園,如今,僅中寧縣便擁有了12支農民合唱團,李震宏不僅成了每支合唱團的團長,也受邀到固原等多地擔任合唱指導。“從山區搬出來的移民,曾經爲了生存和發展拼搏,消耗了太多精力,這些年,村美了、人富了,大家的想法也多了。我原本只是一個熱心的羣衆文藝工作者,沒想到能指導零基礎的農民實現六個聲部的合唱演唱,這下擔子更‘重’了,可我們的舞臺也更大了。”李震宏說,最近,他們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赴國家大劇院演出前的排練,將以全新的原創歌曲講述他們的生活。

據電影出品方寧夏智慧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電影《六穀兒》除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外,也即將被譯製成阿語,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推廣,讓世界瞭解中國農民奔向鄉村振興生活的全新面貌。(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