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福建日報

□福建衛生報記者 陳坤 通訊員 林小鋒

王惠明護士對早產兒進行撫觸。陳坤 攝

7日上午8點,福州市第一總醫院兒童專科院區(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福州市兒童醫學中心)新生兒科重症監護室(NICU)開始了新一天的運轉。

在這裏住院的大多是早產兒、高危兒,因爲提前離開媽媽的子宮,他們的器官還沒發育好,對外界空氣、溫度和食物還不能適應。爲了防止交叉感染,這些寶寶要與媽媽分開,24小時都由NICU護士進行治療、護理、生活照護。因此,陪伴這羣寶寶時間最多的是NICU護士,她們成了這羣寶寶的臨時媽媽。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恰好也是今年的母親節,記者走進福州市第一總醫院兒童專科院區NICU探訪。

上午8點,NICU室溫26攝氏度,一排排暖箱裏“住”着一個個嬰兒。偶爾傳來一聲哼唧,那是寶寶剛醒來,用哭聲提出訴求。

瘦小和脆弱是這些寶寶的特點:個頭小,有的只有成人的巴掌那麼大;體重輕,有的還不到一瓶礦泉水重;皮膚薄,薄得可以看見皮膚下的血管。他們當中有一些是重點監護對象,小小的身體連接着無創呼吸機、溫控探頭和血氧監護儀等儀器,用以維持和監測他們的生命體徵。

護士王惠明正在照顧寶寶佑佑(化名),她一邊餵奶一邊對寶寶唸叨:“什麼時候我們把‘帽子’摘了喔!”王惠明所說的“帽子”,是用來固定鼻塞和呼吸機管道的膠帽。佑佑剛過26周就出生了,入院時體重只有900克,一度出現消化道感染,全身青紫。住院兩個月來,醫護人員陪着佑佑闖過了體溫關、感染關、消化關。如今,佑佑的體重已經漲到2000克,經評估已逐漸適應外界的溫度環境,可以從密閉式暖箱轉移到開放式輻射臺上。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護士“媽媽”們還要陪他繼續攻克呼吸關、營養關。

記者看到,責任護士與醫師一起查房、執行醫囑,開展各種治療與護理操作。對寶寶的生活護理佔據護士絕大多數時間:餵食,監測體溫,口腔、臍部、肛周等處的護理,擦澡和撫觸等等。

這些看似日常的照顧,在早產兒身上意味着成倍增加的工作量。主管護師林錦正在幫助暖箱裏的寶寶進行吞嚥訓練,這個寶寶的脣周肌肉發育不完全,吞嚥和吮吸的動作不協調,吞嚥訓練可以讓寶寶儘早自主吮奶。餵奶時,林錦時刻關注寶寶的反應,還要盯着血氧儀上的數值。血氧一旦降下來,就要暫停餵養,判斷是否有嗆奶的情況,25毫升的奶整整餵了20分鐘。“這還算快的了,有時需要半個多小時,如果發現血氧飽和度太低,就要立即啓動搶救。”這次餵奶過程有驚無險,林錦長吁一口氣,輕輕給寶寶掖好毛巾被。

據瞭解,福州市第一總醫院兒童專科院區NICU是福州市臨牀重點專科,開科10年來,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高達98.5%,這離不開過硬的醫療技術實力,也離不開精細的護理能力。NICU的工作,讓每位護士都培養出母親般的耐心和責任心。

護士長盧豔華告訴記者,早產兒的情況瞬息萬變,常常是往前進三步,往後退一步。而NICU實行無陪護管理,這就要求護士沉着冷靜、細心敏銳、耐心。10年來,2000多名早產兒從這裏闖關成功。科室接診過一對23周+5天,體重分別爲480克、500克的雙胞胎姐妹,經過142天的救治,這對姐妹成功出院,在後期隨訪中,各項指標都達到正常水平,這在當時刷新了福建省可救治存活最小胎齡危重症早產兒的紀錄。

2017年6月,院區添置了福建省第一輛新生兒轉運救護車,用於危重新生兒的轉運。從此,設在NICU的轉運電話24小時開放,不管多遠、不論白天黑夜,只要接到基層醫院的轉診求助電話,團隊總是第一時間出車轉運與接診。醫護們的足跡跟着救護車走遍了省內多個地區,護士們說,看到寶寶能夠得到更好的治療,一切疲勞就煙消雲散。

“我們最開心的事就是聽到醫生說,今天哪一位寶寶可以出院了。每次我把康復的寶寶抱給家屬的時候,就好像生命的交接,臨時媽媽卸下重任,接下來,寶寶和親生母親也要繼續加油!”王惠明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