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

《小猴盪鞦韆》故事盒子。

《漢堡男孩》故事盒子。張樂 攝

掃二維碼“曬”出您的智慧

智慧緣起:故事盒子是語言區十分常見的材料,便於幼兒邊操作邊講述,但教師在觀察中發現,幼兒在操作故事盒子時往往擺弄兩下就不愛玩了,興致不高。究其原因,教師分析認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幼兒對故事不熟悉,或者故事情節過於複雜,幼兒不會講述;二是故事盒子的趣味性與互動性不強,難以吸引幼兒;三是故事盒子內容固定,不能支持幼兒嘗試多種玩法。因此,我們開始打造新的故事盒子,幫助幼兒更好地在操作中動腦、動手與動口,支持幼兒語言發展。

活動過程:在故事盒子內容的選擇上,我們更加註重貼合小班的年齡特點,比如《三隻蝴蝶》《三隻小豬》等;或者幼兒熟知並喜歡的兒歌,比如可以支持幼兒邊唱邊操作的《拔蘿蔔》《小猴盪鞦韆》等,並與表演區進行聯動,幼兒可以表演也可以講故事。同時,我們注重增加故事盒子的趣味性與互動性,讓幼兒體驗邊操作邊講述的樂趣,獲得更多的經驗。

例如,在《三隻小豬》故事盒子中,我們採用3種不同的材料製作3間房子,草房子用KT板製作,幼兒一吹就可以倒;木頭房子用木片製作,幼兒吹不倒但是可以推倒;磚房子里加了兩塊積木,吹不倒也推不倒,不僅貼近故事內容,而且更有互動性,可以支持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理解吹、推、牢固等詞語的含義。在《漢堡男孩》故事盒子中,漢堡男孩被製作成可摺疊的形象,一開始是胖胖的漢堡男孩,幼兒會將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餵給漢堡男孩,隨着漢堡男孩喫的健康食品越來越多,越長越高,幼兒操作的時候會說:“多喫蔬菜和水果,可以長高高,越來越高!”《小猴盪鞦韆》故事盒子是根據幼兒十分喜歡的兒歌改編而來的,隨着兒歌,幼兒將猴子一隻一隻地“摘”下來,體驗到兒歌中蘊含的樂趣。當幼兒聽了《猴子撈月》的故事後,將這個材料又變成了撈月亮的故事,幼兒將一個黃色圓片放進去當作月亮,並請教師幫助將猴子連在一起,於是我們將猴子用曲別針連接,讓幼兒的操作更加有趣、富有創意。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海淀區唐家嶺新城幼兒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