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温州都市报

本期嘉宾:朱婷婷 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浙江省心理健康教师A级资格证,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曾多次荣获温州市心理优质课、心理个案辅导、心理论文、心理活动课设计评比一等奖等荣誉。

生活中,学习中,你是不是有很多困惑或是心事想找个人倾诉?比如,明明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总是为考不了高分而沮丧;或在与同伴、老师的相处中,因没得到肯定或是被忽视而委屈流泪,情绪无处发泄;抑或是跟爸爸妈妈意见分歧,无法沟通,让你不知所措……

无论你是家长还是学生,在跟孩子/父母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沟通或是无法解决,欢迎来信跟我们聊聊,将由我市各教育领域、医学领域的心理专家为大家支招。树洞来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今年上初中的晶晶最近经历了转学,出现了强烈的抑郁状态,晶晶痛苦到无法出声,甚至有自伤行为。作为同寝室的室友,发现了她的异常,及时跟老师说明了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身边的老师、家长、同学该如何跟她相处?面对她的无助,如何在紧急状态下帮助她稳定情绪呢?

本周小树洞邀请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朱婷婷跟大家聊聊,她通过“听”“读”“画”让无助的孩子敞开心扉,希望带给大家启发。

“听”情绪、“听”故事

听情绪:初始,晶晶出现的情况是痛苦到无法出声,心理老师使用“封闭式提问”,询问“是不是觉得很伤心、生气、沮丧、失望……”,让孩子用点头摇头来回复。当身体有了反应,语言也就随之而来:“我很难过,每天都很想哭,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不想说话、不想听课、不想训练,觉得很累。”这个阶段,我们用简单的重复、初级共情,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在全身心地听她说。

听故事:孩子的情绪表达后,心理老师用“4W叙述法”试探性地引导晶晶诉说她心情背后的故事。原来晶晶3岁时父母离异,妈妈带着她远走他乡。她读三年级时,晶晶被妈妈“推”回了温州跟着爸爸生活。那时,她害怕甚至有点怨恨妈妈地过了三年。一天,舅舅传来消息,她妈妈病危,她也终于知道了这个秘密。老师一边听故事,一边轻拍着晶晶的肩膀,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她:“我听见了,你很坚强,一个人承受让你很累吧。”深度的共情,鼓励孩子宣泄情绪。

“读”原因、“读”需求

读原因:倾听的同时老师快速地思考,为什么晶晶会在此时此刻情绪崩溃?本学期初,晶晶因素质突出被挑选到市区读书训练。这次转学,很可能激发了她潜意识中对分离的恐惧,表面上她是抑郁,其实内心里是童年时期母亲离世的创伤体验被迁移到转学事件中。

读需求:晶晶对分离的恐惧可以追溯到三件事上——父母离异、离开母亲和母亲去世。母亲去世时,晶晶没有见上最后一面,而且表现异常冷漠,但现在她的哭泣就好像把她拉回到了那一天。于是心理老师判断,在她的内心深处,分离是她无法面对的景象,她需要重新解读儿时的伤痛,看清自己对妈妈的内疚和想念,积极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紧急提升自尊、恢复正常功能。

手口并用,借“画”表达哀思

当晶晶的情绪被撕开一个巨大的宣泄口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应对这份破损的情感,就像一个伤口,打开消毒后要缝合一样。先用渐进式放松的方法,帮助晶晶慢慢地过渡情绪,然后再指导孩子在纸上画一幅妈妈的画,鼓励孩子面对画作,说出对妈妈的内疚和想念。

家长不要被孩子的情绪“传染”

告诉孩子:我一直会在你的身边

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家长可能不知所措,除了老师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家长的做法也很重要。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大脑发育的不均衡,从而体会着成年人无法理解的情绪巨浪,容易出现焦虑、郁闷的状态。

首先,家长要爱和理性相伴,不要被孩子的情绪“传染”,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我们一直会在你的身边。哪怕出现类似晶晶这样失去亲人的悲伤,父亲如果没有缺位,孩子也会感到有所依靠。

其次,在孩子面对亲人的逝去时,家长要允许孩子悲伤和恐惧,引导孩子让情绪自然抒发出来,这是一个人生的课题,大家都要学习和经历。在情绪流淌的过程中,家长做好陪伴和监护,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示范如何正确应对生命中的失去,并坚定地回到正常生活轨道中。

第三,家长要做好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类问题的心理准备,当发生重大决策时,和孩子一起做好全面的风险评估,并讨论可能发生的问题,面临真正的困难时不惧怕、不退缩,勇敢面对,积极挑战。如果孩子出现自伤、自杀等危险想法和行为时,切记以稳定情绪为首要任务,并且及时联系心理专业人员介入,共同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同学、室友出现这些情况,要汇报!

晶晶的事情,室友的细心值得肯定。朱老师也给住校的学生几点建议:当你的同学一周内频繁出现以下征兆,可以一边对当事人多加关注和关心,一边将情况汇报给老师。

语言上的征兆:

1.直接向人说:“我不想活了”……

2.间接向人说:“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没有我,你们会过得更好”“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毫无意义”。

3.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

4.突然与亲朋告别。

5.谈论一些易获得的自残工具。

行为上的征兆:

1.抑郁的表现。

2.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3.频繁出现意外事故。

4.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