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手機撥號界面。圖/IC photo

“7000元手機維修費竟高達14000元。”據湖北經視報道,近日,武漢市場監管部門公佈了對此事的處罰結果,擬對當事人作出警告、罰款10萬元的行政處罰。

今年4月份,湖北武漢的盧女士將價值7000元的手機送至一家維修店,經過“維修檢測”之後,盧女士被告知需支付14000元維修費。盧女士認爲維修價格太離譜,拒絕支付維修費,並向相關部門投訴。

維修費比產品價值本身還高一倍,這種離譜的操作引發了廣泛關注。而從報道看,這家“狠宰”顧客的維修店,套路也玩得相當深,被罰10萬元不算冤。

首先是,該維修店在品牌上就有誤導消費者之嫌。其註冊公司所用“百幫值信”字號,與蘋果官方授權服務商“百邦”注音相似,讓人誤認爲是蘋果官方授權維修點。

其次,則是該維修店不明碼標價,與消費者簽訂數據恢復維修單時,故意隱瞞價位,直至手機維修完成後才告知數據恢復費用。而該商家還在最後收費時玩貓膩,謊稱因恢復數據需要修復手機內多處焊點,欺騙消費者。

其實,這家維修店的套路並不稀奇,只是獅子大開口敢開天價維修費,也着實令人感到驚訝。誠然,針對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市場主體有一定的自主定價權,但這種定價權不能被濫用,更不能成爲亂收費的遮羞布。

這並非沒有依據。《價格法》就明確規定,經營者定價的基本依據是生產經營成本和市場供求狀況;經營者定價,應當遵循公平、合法和誠實信用的原則。顯然,涉事商家故意隱瞞價位等做法並不符合相關原則。

對於這種亂收費行爲,監管部門及時介入,對涉事商家進行了重罰,這無疑是對維修店巧立名目、漫天要價行爲的有力打擊。罰款10萬元,對一家維修店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這樣的處罰與警示卻十分必要。

長期以來,維修行業亂收費現象一直飽受詬病,尤其是數碼產品的維修,因爲系統複雜、器件繁多,本身有較高的專業壁壘,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一旦碰到維修問題,都會陷入“知識盲區”。

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形下,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認知屏障”,巧立名目、胡亂要價,同時又缺乏有效的監管,讓消費者有苦說不出。

具體到手機維修行業,一直以來,就有品牌店和山寨店之爭。官方品牌的維修店,負責品牌手機的維修保障,但由於收費較高,就給了山寨手機維修店生存空間。野蠻生長的山寨手機維修店亂象叢生,也讓手機維修行業的不規範、不標準、不透明成了行業痛點。

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4年2月底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7.46億,手機等數碼產品已經成爲日常生活的剛需用品,讓手機維修不被坑、有保障,是廣大消費者的基本訴求。

而2015年正式實施的《移動通信終端售後服務規範》,也在維修服務標準化方面,提出要規範手機維修行業亂象,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對行業進行有序、規範引導,是衆望所歸。

建立健全的監管機制和信息披露制度,通過有序引導維修標準化與強有力的監管、懲戒,讓手機維修行業更加透明、陽光,這是治理手機維修亂象的制度保證。

在此基礎上,也需要各官方品牌努力降低手機維修成本,面對衆多山寨手機店的“低價”競爭,不妨選擇適當“讓利”,甚至把維修服務納入公司生態鏈,在給予消費者維修服務保障、增加品牌美譽度的同時,也利於培養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

撰稿 / 和生(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盧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