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要說嘴嚴,還得是山西人!”

近日,#山西玫瑰花饃#在視頻平臺走紅!山西我知道,玫瑰我知道,饃和花饃我都知道……怎麼這6個字放在我眼前,竟變得如此陌生?

大批山西網友,再次“破防”表示:山西你再次讓我感到陌生!

比起“花”饃,山西人似乎更熟悉這種傳統的“花饃”。

01

一個麪糰、一雙手

就能變出“整個宇宙”

花饃,實際是一種用面做成的饅頭,因爲花式各樣,從而命名爲“花饃”,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做花饃的面,要筋道。因此,它採用傳統酵母發麪,沒有任何添加劑,保持了濃郁的麥香味,食用時層次感強,嚼之有勁,醇味綿長。

揉麪團時,一邊揉一邊摻乾麪,一遍一遍地揉,翻來覆去地揉,一團面才能越揉越軟、又白又亮,最後放在熱炕上蓋被騰發,達到發虛、光潤,再放在籠內蒸半個小時以上。只有經歷過這樣千錘百煉的工藝、精心揉制,蒸出的年饃才能虛、暄、白、松、軟。

(圖源:山西新聞聯播)

每逢佳節,在能工巧匠們的搓、團、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藝間,用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籤等工具,加上紅豆的裝飾,再使用對比強烈的紅、綠、黃、藍着色,花饃瞬間彷彿有了生命。

(圖源:山西新聞聯播)

02

五彩的花饃,

便是多滋的生活!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花卉果實、飛禽走獸……造型多種多樣的花饃,如同一個個民俗工藝品,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也寄託着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登高”象徵步步登高、事業興旺;“棗花”象徵心靈手巧;“魚”表示“年年有餘、如魚得水”;“花”則有“花開富貴,如花似玉”之意……

(圖源:山西新聞聯播)

在晉南人生活中,饃不僅能果腹,還承載着禮俗傳統。“頓頓不離饃”是晉南人的生活,“事事不離饃”是晉南人的禮俗。

時令節日都會蒸花饃,根據禮俗不同而變化各異,說法也各有不同:大年夜蒸棗山饃、棗籃饃、金罐饃、銀罐饃;元宵節蒸餛飩饃;端午節蒸老虎饃;六月六蒸蓮花饃;中秋節蒸月餅饃……

歲歲生日蒸的花饃同樣也有不同的意義:嬰兒滿月要蒸鼓鼓饃、棗長花饃;週歲娃娃要喫魚饃 ;孩童十二歲要蒸項圈饃;青年人結婚時蒸花糕饃;老人們過壽時蒸桃饃;老人離世要蒸包饃……

(圖源:山西新聞聯播)

對山西人來說,花饃不僅僅是一種物質食糧,更是一種精神食糧,藉助花饃禮俗,人們傳遞了祝福與信仰,花饃承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圖源:臨汾市文化和旅遊局)

03

做花饃,山西人能有多“卷”?

都說,世界面食看中國,中國麪食看山西!山西晉南地區的人們,在“比拼”花饃這件事情上,也足夠的“卷”!

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活化石。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按運城當地的風俗,每逢重大節日,都有蒸花饃的習慣。

如今,運城花饃已不再是一份記憶,一門手藝,它更是一種文化,一份鄉情,向世人描述着三晉大地的古老食品文化,反映着中華民族的根祖情源。

霍州年饃

霍州年饃,是霍州傳統民俗文化瑰寶,享有“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藝術”之稱,被列爲非物質文化遺產,霍州也因此獲得“中國年饃之鄉”的稱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霍州位於山西南部的太嶽山區,主要以種植小麥爲主,饅頭也是家家戶戶餐桌上的主要食品之一。而過年做的便是年饃,當地人稱之爲“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只要年饃一蒸年味也就來了。霍州年饃又稱無鹼蒸饃,風味獨特、花樣繁多、造型逼真,因其選料考究與工藝獨特,可在常溫下放置3個多月不變質!

高平面塑

在高平,人們每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等重大節日時,就會根據民俗禮儀運用麪塑表達期盼、傳遞祝福等。在這裏,豐富的民俗生活給麪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高平面塑的內容極其豐富,鮮豔的色彩讓人感受到一種原生態藝術的強烈衝擊。既有實用與審美的功能,又可食用。有時候,製作麪塑需要二、三十斤面。一個大型的麪塑上有戲劇人物,中有大型動物圖案,周圍要插上幾十種甚至上百種花。麪塑通體呈放射狀,蒸好後,觀看起來花蓬蓬,端起來顫悠悠、忽閃閃,光彩奪目,令人歎爲觀止。

(圖源:高平宣傳)

或許,山西人的浪漫並不是所謂的“花”,而是凝結在一個個小小的麪糰上,揉進了這口大饅頭裏,捏進了多彩的麪塑花饃間。

他們用“一雙巧手讓日復一日的食物和日子,都顯得不再單調乏味”,用濃烈或淡雅的民族色彩,融合了麥穗的香氣,凝聚着家家戶戶喜怒哀樂的期盼,在檐下在竈邊,把故事把生活訴諸於上,在漫漫的煙火裏,傳遞祝福、傳遞希望。

(來源:人說山西好風光微信公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