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兒女們在網上四處認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

前有Lana Del Ray和Billie Eilish在科切拉音樂節上的同臺一夜爆紅,被萬千網友稱爲“母女合唱”。後有宇多田光和椎名林檎出道25年來首次電視臺上共演,歌迷忍不住發言:媽媽,我出生了。



上: Lana Del Ray和Billie Eilish在科切拉音樂節

下: 宇多田光和椎名林檎在電視臺共演

從美食博主小高姐到演了李煥英的張小斐,從正兒八經的演唱會錄像到同人二創視頻,彈幕和評論區總是少不了一聲飽含深情的“媽!”“聽取媽聲一片”的奇觀席捲全球,互聯網成爲“網絡大型認親現場”。

但當代賽博媽咪,和親緣無關,和年齡無關,和職業無關,和本人當沒當媽更加無關。 只要能在冷漠的世界帶來一絲溫暖幸福,撫慰心靈創傷,我們都能變成嗷嗷待哺的孩子。


據不完全考據,互聯網上的第一聲媽,可能來自一位外國網友。

2014年,一位泰勒·斯威夫特的粉絲@Iikedaylight,用自己的X賬號發佈了一張斯威夫特和演員愛莎·泰勒的自拍,並將這張照片配上文案“I love when my mother is mothering.”成爲網絡梗“mother is mothering”(母親正散播母愛)的起源。


mother is mothering!

很快,網絡認媽開始病毒式傳播。2014年11月,新西蘭女歌手Lorde轉發了當時《PAPER》爲金·卡戴珊拍攝的雜誌封面,稱她爲“媽媽”(MOM),並給出解釋:這在年輕一代看來是一種讚美;它基本是在開玩笑,是‘收養我/成爲我的第二個媽媽/我認爲你是一個偉大母親的形象’的意思。


《PAPER》爲金·卡戴珊拍攝的雜誌封面

“媽媽”們如雨後春筍在互聯網上冒出來。 流行天后麥當娜當然是“媽媽”,新晉女歌手Doja Cat也可以是媽媽,國內大衆耳熟能詳的蔡依林無論舞臺上下都沒被少喊“媽咪”,在最近播出的《乘風2024》中更少不了媽咪們的身影。

甚至歌手Rina Sawayama將自己一首新歌的流派定義爲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mother music。

女演員託妮·科萊特也是網友們的賽博媽咪之一。在某次採訪中,她對粉絲稱呼自己爲mother回應道:“這感覺就像是一個善意的、集體的、家庭般的、溫暖的擁抱。”



上: Rina Sawayama的推文

下: 女演員託妮·科萊特

也許因爲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愛還不夠,纔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賽博空間尋覓愛與包容。喜當媽的女明星們,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她們中有些人已經在生活中爲人母,有些人才二十出頭,沒結婚也沒生過小孩。她們在娛樂圈走的路線,看起來也沒有太多相似之處。

唯一的共性是這些賽博媽咪們在“兒女”眼中都光芒四射,讓你開心,讓你感動。


實際上不僅僅女明星會被稱爲“媽咪”,如今連男愛豆,甚至二次元中的紙片人也可以成爲別人的“媽媽”。在誰都可以當“媽媽”的時代,“媽媽”一詞的含義也隨之泛化甚至異化。

《紐約時報》曾溯源了“媽文化”的流行脈絡——這得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甚至更之前的LGBTQ社區和舞廳文化(Ballroom scene)。


巴黎在燃燒 Paris Is Burning (1990)

舞廳文化的大背景依然是美國由來已久的種族問題。在20世紀60年代,有色人種即使參與變裝選美比賽,也會被邊緣化,甚至是被迫“美化”膚色。20世紀70年代開始,生活在紐約的有色人種社羣爲了應對變裝和選美界的種族主義,開始創建各種舞廳。這些空間自然也服務於已經被邊緣化的LGBTQ羣體,幫助他們創造自己的組織,來替代傳統的家庭結構。

這些社區通常是由一位被稱爲“mother”的人領導的。社區中的mother一般年長且會照顧人,如同這個詞本身帶來的感覺。

這其中的代表母親是Crystal LaBeija,“第一位舞廳之母”。她是一位黑人變裝表演者和跨性別女性,是少數在白人組織的舞會上贏得舞會女王稱號的有色人種,1972年,她創立了第一個黑人舞廳House of Labeija,爲遭到社會排斥的酷兒提供庇護。


Crystal LaBeija

2009年,電視節目《魯保羅變裝皇后秀(RuPaul's Drag Race)》播出,“變裝皇后”開始爲大衆熟知。主持人Rupaul(也被稱爲Mama Ru)和這檔真人秀日漸流行,節目的季數越拍越多,而酷兒社羣帶來mother的新語義也隨着節目中參賽選手的口癖,走向了大衆視野。


魯保羅變裝皇后秀 RuPaul's Drag Race

互聯網上的流行詞彙常常是被去歷史化和脫離語境的。 人們在使用流行語的同時,又會不斷爲一個詞賦予新的釋義。

就像最初,人們稱呼戴安娜·羅斯或是帕蒂·拉貝爾這樣的傳奇黑人天后爲“mother”,是因爲她們用音樂培養了一代人,做出了文化貢獻,就像以某種方式陪大家長大一樣。而如今在《JOJO的奇妙冒險》系列粉絲中,稱呼角色“布加拉提”爲“男媽媽”,不僅是因爲他有女性化的外表,更是因爲他作爲團隊領袖有責任和擔當。



JOJO的奇妙冒險 ジョジョの奇妙な冒険 (2012)

事至如今,媽媽/mother一詞在互聯網的詞義異化,早已超越了親緣的概念,並且離開互聯網,來到了日常生活的語境中。 喜歡的博主可以是媽,喜歡的畫手寫手也可以是媽,負責任能帶隊的同事是團隊的媽媽,甚至聊得來的普通朋友,只要你願意,也可以就地認媽。

所有人都可以當媽媽,或許也正是因爲我們對“媽媽”的想象逐漸突破了傳統的定義。沒有人能規定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爲mother,就像沒有人能規定一個媽媽應該是什麼樣。

祝我們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第6屆NOWNESS天才計劃面向全球華人徵片中

舞蹈影像創作實驗室徵集中,NOWNESS將協同支持創作

進入官網https://campaign.nowness.cn/進行線上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