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王昊男

5月11日,第四屆朝陽區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大會暨產教融合發展大會在北京工業大學科技大廈舉辦。大會由北京市朝陽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指導,北京市朝陽區人力資源服務促進會主辦,人力社保部、京津冀等政府部門,頭部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企業代表、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產教融合共生新路徑,共話人力資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首次正式發佈出口基地意見

八項創新成果引擎爲人力資源產業發展開足馬力

本次大會首次發佈《關於朝陽區高質量建設國家級人力資源特色服務出口基地的意見》,記者瞭解到,該意見以國家級人力資源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建設政策方針爲指導,立足首都和區域發展戰略定位,圍繞加強基地標準化建設和制度化建設、引導人力資源服務貿易機構“出海”、支持人力資源服務貿易機構“引進來”等六個方面,先行先試出臺二十條具體舉措,爲符合條件的機構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資金獎勵。下一步,朝陽區還將出臺《出口基地意見》配套實施細則,推動標準化流程建設、基地內人力資源資格證互認、開發特色出口信用保險產品等項目落地,全力打造具有朝陽特色的人力資源服務國際化發展體系,爲“一帶一路”建設和北京市“兩區”建設提供更高水平人才支撐。

在此基礎上,大會重點發布了《北京市朝陽區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海外發展實用指南(2024年版)》、朝陽區人力資源服務貿易特色金融產品、出口基地出口聯盟自律公約、《朝陽區重點產業領域急需緊缺人才開發目錄(2023年版)》、2023年度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分類分級等級評定結果、中國(北京)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朝陽園線上園區平臺和產教聯合體章程等7項產業發展創新成果。

顧問團專家、領軍人才齊聚一堂

點燃高質量發展的“智力火炬”

此次大會舉辦了朝陽區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顧問團受聘儀式,以及2023年度人力資源服務領域領軍人才頒獎儀式。朝陽區區委書記文獻,區委副書記、區長吳小杰爲王克良(歷任中央企業專職外部董事,人社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人社部人力資源市場司司長、規劃財務司司長)、聞效儀(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動關係與人力資源學院院長、教授)、何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等10位受聘的顧問團成員頒發證書,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長賈江和朝陽區副區長楊蓓蓓爲郝傑(北京國際人力資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郭盛(北京網聘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智聯招聘)董事長、CEO)、高勇(北京科銳國際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等10名領軍人才頒獎。據瞭解,顧問團聚集了人力資源頭部機構負責人和勞動人事領域重點院校的專家教授,下一步將充分發揮專長優勢,針對行業發展規劃和重大事項決策提供戰略顧問意見,爲朝陽區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把脈開方”。在專家學者分享和圓桌論壇環節,8位業內和學界專家圍繞新質生產力下的人力資源市場發展、人工智能下的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趨勢進行思想碰撞和經驗交流,爲行業發展提供思路和建議。

京津冀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聯合招聘會火熱舉辦

300餘家企業集聚,一站式服務打開職場大門

大會的三個平行分會場中,分別舉辦了“展翼未來 才子朝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京津冀聯合招聘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重點企業需求洽談會、校企合作用人需求對接會,爲參會機構、企業、院校、高校畢業生提供多元對接平臺。招聘會吸引了愛立信、航科院、華潤雙鶴藥業等300餘家企業參與,提供崗位6000餘個,涵蓋電子、醫藥、化工等多個行業領域,現場設立了就業指導、勞動關係諮詢、簡歷問診、政策諮詢、保障性住房諮詢簽約處等多個公共服務區,爲京津冀三地高校畢業生提供一站式就業服務。

擎畫藍圖打造新標杆

朝陽區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未來可期

2023年,朝陽區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數量超過2600家,營業收入超11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3.4萬人,服務各類人力資源2300餘萬人次,一大批國內外知名機構落戶朝陽。

據瞭解,2020年,朝陽區出臺了全國首個地方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分級分類管理實施暫行辦法,全力促進行業健康、規範、可持續發展,經過2021-2023年連續三年的等級評定,截至2023年度,朝陽區A級機構共計13家、B級機構15家、C級機構276家,覆蓋機構達800餘家。按照《朝陽區促進人力資源市場發展意見》,評爲C級及以上的機構可以享受辦公用房、創新研發、發展高端業務等政策補貼支持。

朝陽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們將聚焦‘兩區’建設,加快建設國家級人力資源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先行先試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利用3-5年時間,支持服務貿易機構達到30家,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00億元,全面提升行業發展的國際化水平。”此外,朝陽區還將進一步拓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的實體空間,依託區內重點功能區、產業用地和商務樓宇等打造點狀、帶狀、網狀產業聚集空間,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充分發揮產業園區集聚效應、規模效應、輻射效應,加強線上園區的推廣和應用,全力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產業園區生態。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商會、協會的交流合作,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合作交流活動,全力打造首都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新標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