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運城日報

河津:鴯鶓養殖 特色與潛力並存

本報記者 範 娜

提起養殖業,生活在北方的我們見到最多的便是養羊、豬、牛、雞等家畜家禽。然而,在河津市柴家鎮北張村的一個養殖基地,卻飼養着一羣與衆不同的“巨鳥”——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鴯鶓。

這些有着大眼睛、長睫毛、大長腿的鴯鶓,無疑成爲我市養殖界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日前,記者懷着好奇與期待前往河津,走進了這個鴯鶓養殖基地,近距離了解鴯鶓落戶當地的原因,並深入探究了它們的養殖管理情況,以及鴯鶓養殖的潛力和即將帶來的產業發展前景。

渾身是寶,引進河津

初夏時節,陽光燦爛,坐落於北張村西南方的鴯鶓養殖基地內,一隻只體型幾乎與成年人相仿的鴯鶓在“悠然自得”地踱步。當有人走近時,它們並不躲避,反而揮動着灰褐色的翅膀,伸長脖子,彷彿在等待着餵食。

爲什麼要養殖鴯鶓,養殖基地負責人、“90後”小夥王國良向我們作了詳細介紹。

“我一直都有在養殖行業幹出一番成績的想法,但北方的養殖市場已經較爲成熟。爲此,我跟合作伙伴、堂兄王紅國考察了很多地方,最終選定了鴯鶓養殖這個項目。”王國良說。

鴯鶓是世界第二大鳥類,它的體型僅次於非洲鴕鳥,是一種價值較高的禽鳥,它的皮是優質的皮革材料,羽毛因不含有靜電可作爲精密儀器的防塵掃以及航天工程材料,肉、蛋營養豐富,蛋殼還可製成工藝品,鴯鶓油更是金貴地可製成化妝品。可以說,鴯鶓渾身上下都是寶。在全國,養鴕鳥的比較多,但鴯鶓養殖卻很少,全省也僅有兩三家。

鴯鶓的養殖“錢”景讓人心動,但讓王國良兄弟倆下決心養殖鴯鶓的,還與它們強大的生存能力有關——鴯鶓對常見的禽類傳染病抵抗力強,且飼料主要以草爲主,比較容易管理。

“鴯鶓是雜食動物,像槐樹葉、玉米、麥麩、苜蓿等,它們都會喫。”說着王紅國隨手拿了一把苜蓿進行投餵,被一羣鴯鶓爭搶着叼走三兩下便喫掉了。

2021年,王國良兄弟倆試養了十幾只鴯鶓,僅養了一年,就被重慶一火鍋店打包買走了。有了這一年的養殖經驗,他們信心大增。2022年4月,他們又從廣東買回了500只鴯鶓雛鳥,好不容易精心照料這些雛鳥“滿月”,被山東一養殖場“強買”走了100多隻。現在養殖基地有300只鴯鶓。

爲了把這些鴯鶓照顧好,王國良兄弟倆用心良苦。他們把北張村一個十幾米深的溝填平,並在其上種了很多洋槐樹,圍了欄杆,纔有了現在這個佔地4畝的養殖基地。

“這兩年,我們跟陝西、廣東等地的加工廠、化妝品生產公司都有合作,與太原、西安等地的月子中心、養生會所也建立了聯繫。鴯鶓羽毛、鴯鶓油、鴯鶓蛋都有專人上門收購。”王國良介紹道,鴯鶓長到第3年開始產蛋,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它們的產蛋期。一隻鴯鶓一年只產30個蛋,一個蛋能賣到200元。基地養的這些鴯鶓今年剛好是第3年,冬天就要開始產蛋了。

墊資兩年,咬牙堅持

養殖鴯鶓雖然“錢”景廣闊,但在開始的前兩年卻是鮮有收益的。王國良坦言,其中最主要的開銷,一方面是購買鴯鶓雛鳥的費用,另一方面則是每天的飼養費用。

在養殖基地一間廠房裏,一臺像小型麪粉加工設備的飼料粉碎機正在作業。只見工人把一袋玉米粒倒進粉碎機下面的一個小桶,把其他添加物從粉碎機左側入口倒進機倉。所有原料放進去後,工人用腳踩下開始鍵,玉米粒很快被上方連接的管道吸進機倉,飼料開始粉碎加工。十多分鐘後,一桶桶被粉碎成小紙屑大小的鴯鶓飼料就製作成功了。

在粉碎機旁邊,堆放着十幾袋玉米,還有一袋袋製作飼料需要添加的豆粕、麩皮、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數袋已經粉碎好裝袋的鴯鶓飼料。

“我每週都花費兩三個小時加工飼料,每次加工兩三噸,這麼多飼料也只夠300只鴯鶓喫一週。”養殖基地工人高堂偉介紹道,每天他都要投食兩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

王國良掰着手指算了一筆賬,一隻鴯鶓每天的飼料費用是兩元,一個月就是600元,300只鴯鶓一個月的飼料費用就得1.8萬元。

“購買鴯鶓雛鳥花了20多萬元,300只鴯鶓的飼料一年也得20多萬元。我平時在陝西韓城一家電廠上班,養殖基地這邊就僱傭了北張村一名村民招呼,每個月給工人開工資也得兩三千元。”王國良說,爲了減少開支,他把家裏的五六畝地全部都種上了玉米,然而這些玉米也僅僅夠這些鴯鶓喫兩個月而已,其餘的飼料仍然需要從外部收購。

值得慶幸的是,家裏人非常支持他的養殖事業,他從事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的父親以及合作伙伴王紅國都會持續不斷地給養殖場提供資金支持。

兩年的時間裏,在王國良的悉心餵養下,這些鴯鶓逐漸長大。它們力氣很大,比較兇猛。當面對記者的照相機時,它們會上前去啄相機鏡頭。當無人機在上方拍攝傳出異響時,它們會停止進食,一個個伸長了脖子,好奇地抬頭望向天空。

看着眼前一個個生龍活虎的鴯鶓,王國良的眼裏充滿了期待,他說:“開弓沒有回頭箭,爲了自己的養殖事業,同時也爲了日後家人能有更好的生活,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延長鏈條,發展產業

如今,鴯鶓養殖基地除了做好鴯鶓的餵養工作,還提前謀劃,把鴯鶓蛋的孵化以及鴯鶓雛鳥的哺育等工作都準備妥當。

在養殖基地的一角,王國良指着一臺像小冰櫃一樣大小的設備介紹道:“這是一臺孵化機,很早就準備好了。這臺孵化機能一次性孵化三四十個鴯鶓蛋。蛋放進去後,只需把溫、溼度調節好,53天后鴯鶓蛋就會孵化出鴯鶓雛鳥。”

目前基地有300只鴯鶓,其中40%是雌鴯鶓。它們產的蛋也不知有沒有受精,因爲鴯鶓蛋殼較厚,光照不進去,只能全放進孵化機內慢慢孵化。

雖然鴯鶓養殖3年纔會產蛋,但去年冬天,基地的一隻鴯鶓卻產了一個蛋。

王國良隨即打開手機,展示了當時拍攝的鴯鶓蛋照片。這個蛋看上去比鵝蛋稍大一些,形狀宛如小甜瓜,呈橢圓形,整體呈現出翡翠綠的色澤。“這個鴯鶓蛋重達1斤多。由於只有這一個,所以我們就沒有將它沒放進孵化機,而是把它喫了,味道還很鮮美,比雞蛋還要好喫呢。”王國良開心地說道。

離孵化機不遠,有一排廠房,那是鴯鶓雛鳥的育雛室。

王國良說,鴯鶓雛鳥從廣東引進回來後,就是先在這裏養100多天,等稍稍大一些才轉移到圍欄那邊去養。

育雛室一共有4間,每間面積大約爲15平方米。育雛室內設有多個隔斷,上方懸吊着七八個比普通燈泡大很多的保溫燈。

“鴯鶓雛鳥回來的時候非常小,需要在這裏進行兩個月的保溫。每間育雛室能夠養育50只雛鳥。白天天氣好的時候,還要把它們放出來活動。育雛時間是每年的3月到6月。”王國良說,專門的孵化基地還在建設中,基地將以孵化鴯鶓蛋、孕育鴯鶓雛鳥爲主,發展產業鏈。

在王國良兄弟倆的規劃裏,發展鴯鶓相關產業鏈,不但要做好成年鴯鶓的餵養工作,還要做好前端的孵化和育雛,以及終端的鴯鶓處理工作。“我們有這樣的打算,準備開一家特色飯店,把重慶、成都那邊的火鍋店或者涮鍋店引進來,專門經營鴯鶓肉,讓咱們本地人也嚐嚐鮮。”王國良說,與此同時,基地還計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如此一來,從鴯鶓的養殖、管理,到特色飯店的經營,將會帶動相當多的人就業,帶動更多的村民增收。

在開展鴯鶓養殖之前,北張村全村有3000多口人,他們主要依靠種地爲生,一畝地一年的收入僅有2000多元。因爲收入微薄,村裏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打工,或者貸款買車去跑運輸。然而,如今在鴯鶓養殖基地的帶動下,北張村的其他村民也逐漸涉足養殖行業。

對於發展鴯鶓產業,北張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高志存充滿了信心和期待。他說:“鴯鶓的飼養是一種很有特色的養殖品類,當前這個市場相對小衆,但卻爲北張村未來的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圖① 河津市鴯鶓養殖基地。

圖② 王國良在粉碎飼料。

圖③ 給鴯鶓餵食。

本報記者 陳方斌 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