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包頭日報

“氫”風徐來 勢頭強勁

我市氫能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制氫車間工作人員巡檢設備。

□文/圖 記者 樊佳疑

“這是我們正在建設的20萬千瓦風光制氫工程示範項目,包括12萬千瓦的風電、8萬千瓦的光伏、2萬千瓦時的電化學儲能,還有制氫綜合樓、車間以及附屬廠房。”2023年內蒙古華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齊放介紹內蒙古華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時,該項目還是一片正在建設的工地,10個月的時間過去了,這裏已經制造出純度達到99.999%的氫氣。包頭市第一條“風、光、氫、儲、車”產業鏈全部貫通,作爲自治區首批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綠氫示範項目之一,內蒙古華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完成了氫能全產業鏈開發建設。

近年來,我市氫能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可再生能源制氫勢頭強勁。通過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直接制氫,可實現全生產流程基本不產生溫室氣體,有效降低碳排放。

在達茂旗巴音花鎮的華電風光場,19颱風機迎風轉動;光伏板以最佳角度接收太陽光,通過專業輻照測算確保全年太陽輻射最大化,實現年發電量5.52億千瓦時。

“風光場產生的綠電通過兩條35千伏集電線路送到華電制氫站,其中,20%的電量用於上網,80%的電量用來綠電制氫,可滿足年產7800噸制氫需求。”內蒙古華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氫能產業部生產管理總值長張永曌介紹。

走進華電制氫車間,只見工作人員正在巡檢,11臺大容量鹼性電解槽和267臺逆變器協同工作,每臺電解槽每小時可產生1000立方米的氫氣。

鹼性電解槽是華電自主研發的設備,電解槽通過綠電、園區的中水進行電解,電解出的氫氣和氧氣通過制氫框架,氫氣收集送至純化裝置,氧氣直接排空。該項目採用的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工藝,是現階段與風電、光電耦合度較高的電解水制氫技術路線。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工藝對電力系統可做到“分鐘級啓動、秒級響應”。這意味着制氫系統便於就地消納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波動性較強的可再生“綠電”。張永曌介紹:“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裝置利用純水作爲原料,在電解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品,具有較高的電流密度和安全性,制氫的效率更高,實現了百分百綠電制綠氫。”

風電機組及光伏組件所發出的綠電送至制氫站,在站內將水電解得到氫氣後,氫氣再被儲存到6個球形存儲罐。銷售時,存儲罐內的氫氣通過充裝平臺就可以爲車輛提供氫燃料。

下轉08

上接01

“項目每年將產綠氫7800噸,可滿足1000餘輛氫燃料電池重卡的需求,推動了綠氫產業的規模化發展,爲構建零碳、低成本、安全可靠的綠氫供給體系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案例。”內蒙古華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王新宇說。

氫能在交通、工業、儲能、電力等領域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應用場景加速拓展。華電在氫交通方面着手佈局,圍繞着華電在包頭地區的三家火電企業運煤場景,計劃投資建成3座三噸商用加氫站,由北奔氫能重卡經加氫站加註氫氣後,承擔起火電廠煤炭的運輸任務。

如今,華電收到北奔交付的15臺氫能源重卡,標誌着周邊火電廠與煤礦之間的氫能源綠色低碳物流運輸示範線正式啓動。

“2023年3月20日項目開工,同年12月正式生產出氫氣,我們僅用十個月的時間就達到了投產節點,這離不開包頭優良的營商環境和企業的不懈努力。”齊放介紹,而7800噸的制綠氫項目只是一個開始,華電公司將以該項目爲起點,圍繞安全制氫、儲運技術等領域開展研究,推廣氫氣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可以參與化工行業、鋼鐵冶煉行業、氫能交通等領域的應用,助力節能減碳,實現“雙碳”目標。

據介紹,該項目集風光電、電解制氫、氫氣純化、儲運等多系統於一體,爲我市可再生能源制氫儲能、氫能多元耦合與高效利用等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樣板。

“氫氣的市場廣闊,接下來我們正在規劃建設一條長190多公里的氫氣管道,從白雲礦區輸送到包頭市區,氫作爲基礎能源,滿足冶金、氫化工、交通等行業對綠氫的使用場景,爲國家能源儲備、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王新宇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