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劳动报

创新团队硬核守护电力引擎

——记2024年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申能临港燃机设备管理部

设备管理部员工进行设备维护检修。

临港燃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师徒带教。

上海申能临港燃机设备管理部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由申能集团旗下上海申能临港燃机发电有限公司管理的4台40万千瓦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热力全开,成为点亮申城万家灯火的重要引擎,更担纲起上海地区气、电双调峰的主力军。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负荷高峰,公司的设备管理部作为“引擎”的坚强守护者,始终以坚定的信念、精湛的技术应对着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团队还通过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育,为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增效,展现着基层电力技术工人的奋斗热情和时代风采。

创新驱动

技术改进显成效

“只需一键操作,便可完成不同工况下发电机组79个步骤、107个设备、800多个子系统运行,使发电机组30分钟内由启动至并网发电。” 临港燃机一位项目负责人讲述,该项技术创新大幅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和生产效率,降低了人为失误的风险,还能及时监测燃气电厂运行情况,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在设备管理体系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方面,由设备管理部设计研发并投入使用的一键启停(APS)分散控制系统,助力企业成为当时国内首个实现“一键启停”功能的电厂。

“就像钢铁在火中淬炼成锋,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市场的熔炉中经受考验,最终锻造出卓越的成效。”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设备管理部28名员工,涵盖机械、电气和热控三大专业,负责四台机组的设备维护与检修管理。他们始终秉承“创新务实、稳中求精”的企业精神,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深化设备管理体系的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有效加强了在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管控。

2019年至2023年间,设备管理部共落实科技技改项目55项,目前已取得1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明专利,在解决设备技术和系统安全问题的同时,还在气、电、水等能源降耗、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天然气差压余能利用项目”有效利用城市天然气管网减压过程中释放的压力能,通过透平膨胀机做功发电,平均每年增加发电量约1914万度,节省用电率约0.8%,项目荣获“长三角三省一市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利用项目”则有效回收利用锅炉余热烟气,用于加热循环热媒水,每年可以节省约266万元的燃料费。

技术创新实现了节能降耗,也为临港燃机带来了经济效益,彰显了清洁能源发电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收获了来自社会各方的高度评价。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保质量

极端天气、用电高峰时段的设备维护和检修,对于设备管理人员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不仅要加强值守、巡检频次,还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高温天,他们在超过40℃的空间里检修设备,开启每人坚守20分钟的保障接力赛,全然顾不上汗水湿透衣衫;严寒天,为了不让发电设备的输水管、排水管、仪表管被冻结,他们用加热装置给设备关键部位取暖,自己却暴露在刺骨寒风中……2020年,东南沿海遭遇极寒天气,为确保全市用电,他们顶着零下10℃的寒风冻雨,日夜坚守奋战在一线,为安全生产发供电提供了最大保障。

面对设备故障、紧急抢修等任务,设备管理部员工团结协作、迅速响应,齐心协力地克服各种困难。他们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质量,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制定详细计划、建立设备档案、实施定期检修等措施,通过每年消缺上千项、解决隐患数百个,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公司成立至今,设备消缺率100%,完成机组主要检修47次,检修后机组均一次投运成功,为安全生产发供电的稳定和质量奠定基础。

在日常工作中,设备管理部还十分注重沟通与协作,通过技师工作室、青年技术联谊会以及与兄弟部门的交流活动,增进彼此之间了解和信任,增强了整个临港燃机的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匠心育人

不负使命显担当

“人才培养就像锻造钢铁,需要经历不断的锤炼和磨砺。我们致力于为员工打造有效的职业发展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担当使命。”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智慧、打造有梯度的技术攻关团队,设备管理部积极响应公司提出的人才“三通道”发展要求,于2017年3月成立了临港燃机技师工作室。同时,充分发挥模范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在项目攻关、科技创新、人才孵化等方面辐射带动新生力量,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挖掘培育专业紧缺人才。

工作室成立至今,先后开展了十余项自主化检修、技术改造项目,为公司节约近900万元设备维护维修费用,培养出数名高技能人才。由团队开发的燃机盘车拆装专用工具、阀门开度多冗余反馈系统等工具和产品,获得3项国家专利授权。工作室还获评“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滴水穿石、铁杵磨针。多年来,临港燃机设备管理部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锻造出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敢于担当的技术管理团队,彰显了燃机设备管理的新优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技术动能。 文/赵思宇

责编 赵思宇 美编 周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