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消費者報

3·15觀點

莫讓變味研學遊傷了孩子

戴先任

■戴先任

近年來假期研學營蔚然成風,天眼查APP顯示,截至5月6日,搜索“研學”這一關鍵詞有43788家公司與之相關,其中17709家是近3—5年內成立的。而在衆多的研學營產品中,部分堪稱“天價”的產品同樣受到熱捧,據瞭解,這部分高價研學營產品主要是涉及海外研學,尤以海外“插班”形式最爲昂貴。(據5月8日上游新聞報道)

按照相關規定,學校通常安排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參加研學旅行。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後,研學旅行發展迅速,如今已被納入全國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業內人士估計,研學旅行市場總體規模超千億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遊有助於拓展學生視野、增長見識,從而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開展研學遊,符合學生成長規律,是給學生補充難以從書本上掌握的知識,這有利於彌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短板,拓展教育功能,讓廣大學生能夠跳出家庭的“舒適圈”,跳出學校圍牆,乃至於走出國門,到外面的廣闊天地去“看世界”。

近年來隨着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視,研學遊受到熱捧,“研學熱”持續升溫。但目前的研學遊市場尤其是海外研學遊市場還不夠規範。比如個別團用名師做噱頭,價格虛高,有的收費存在沒有列出收費明細、讓家長不能明白消費等問題;研學遊機構也魚龍混雜,出現資質不全、研學項目良莠不齊等現象。另外,“遊而不研”等問題也較爲明顯,容易出現形式主義、互相攀比等不良現象。研學遊偏離了“教育+”的正軌,不僅可能損害學生家庭的合法權益,還可能誤人子弟,違背了教育部門推進開展研學遊的初衷。

研學遊不能野蠻生長,不能遊離於監管之外,不能偏離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正軌。要加強對研學遊市場的監管,完善相關制度。研學遊不是不能高價,但要規範收費標準,收費要合理。要建立健全中小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評價機制,教育部門要加強監管與引導,讓學校規範開展研學遊,讓研學遊變得有質量、有內容。家長也要理性看待“研學熱”,不要盲目跟風、盲目攀比。

消費者的理性與市場的規範也是有正相關關係的。家長在爲孩子選擇研學遊時,也要多問多想多記,做到“貨比三家”,用行動剔除市場上的“劣幣”。海外研學遊更不能成爲“法外亂遊”,而要“規範遊”。“研學熱”要“熱而有度”,監管部門、教育部門、學校、家長等各方要正確認識與對待研學遊,共同促進研學遊走向“研學優”,讓研學游回歸教育本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