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馬鞍山日報

搭上“數字化”快車 跑出農業“加速度”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吳延

立夏至,農事忙。在一江兩岸,高標準農田裏,農機穿梭、無人機飛舞,物聯網系統猶如“天眼”,監測墒情、蟲情等,守護萬頃良田;智慧化大棚裏,自動灑水、智能控溫,人工智能“運籌帷幄”,蔬菜拔節生長。

雲在轉,數在算。近年來,我市聚力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推動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農業發展變得越來越“聰明”。

“一塊屏”帶來生產方式之變

過去抬頭看天,如今低頭看屏,種好油菜,汪俊心中有“數”。

2017年,汪俊回鄉創業以來,帶領團隊成立天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手打造了1300畝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祕訣在哪裏?

“祕訣在這裏。”汪俊打開電腦,一塊屏幕上,氣象監測、土壤墒情、苗情監控、蟲情測報等一目瞭然。

“過去靠人力,現在靠算力。”汪俊表示,智慧大屏的背後,是一個個物聯網傳感器。它們緊盯作物生長情況,啥時候打藥、“喂水”,大屏都能立即給出提示,讓他及時採取措施。

不僅如此,育苗進了“雲”棚、插秧用上“北斗”、加工全自動化……從種到收,全程數字化、機械化,搭配生物防治、生態調控和科學用藥,汪俊種起油菜來,人工少了,成本降了,產量卻增了,每年可實現油菜加工產值4000餘萬元。

接上“雲”,連上“網”,生產智能化助力農業轉型升級。在馬鞍山,物聯網、大數據、雲平臺等新技術正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實現節本增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只見,和縣蔬菜育苗工廠裏,自動播種、智能環控和有機水肥一體化系統等智能技術,實現育苗過程的全面監測和智能化、精細化管理,蔬菜畝產量由每年67萬棵增加到110萬棵;花山區秀山生態果園中,果農正在管護葡萄,有了物聯網系統幫忙,澆水、施肥等都實現了精細化管理,足不出戶即可進行農事操作……

我市圍繞優質糧油、健康畜禽、綠色蔬菜、生態水產等特色主導產業,支持有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開展平臺搭建和示範應用,一批數字農場、數字牧場、數字漁場應運而生。

“一張網”帶來組織方式之變

防治小麥病蟲害,無人機來“唱主角”。

“爲防治小麥赤黴病,我們集中搶時防治,一天要處理1萬至2萬畝飛防訂單。”含山輝隆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帆表示,農民只需要打個電話或者發個微信,公司立即會把科學的藥劑方案、農資供應以及飛防設備帶過去,通過機械化操作,讓農民種地更輕鬆。

(下轉第二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