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5個項目入選第一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項目清單 ——

“碳”索綠色未來,江蘇又創“全國之首”

圖爲我省此次入選的5個項目。 (受訪者供圖)

□ 本報記者 許願 王靜 林杉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第一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項目清單,共計47個項目,我省有5個項目入選,入選數量居全國首位。

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工程,有助於加快佔領綠色低碳技術和產業高地,爲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動能。這些項目何以入選?我省又將如何搶佔綠色低碳技術和產業高地,賦能綠色低碳發展?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走訪調研。

源頭減碳,抓住降碳“牛鼻子”

在我省入圍的5個項目中,有4個項目爲源頭減碳方向。江蘇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能源資源研究所所長塗遠東介紹,能源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所以源頭減碳是重點。然而,想要實現源頭減碳,並非只是簡單地摒棄化石能源,而是應該立足以煤爲主的基本國情,加快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要實現這一轉變,技術至關重要。

雲臺山下,黃海之濱,在連雲港徐圩新區內坐落着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毗鄰石化基地的是全球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田灣核電站,前不久,全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工程——田灣核電站蒸汽供能項目,在這裏正式開啓聯合調試,計劃今年6月底實現全面投產。

“該項目的實施標誌着我國核電利用在走過單一發電、居民供暖階段後,進入到工業供汽領域。項目採用田灣核電3、4號機組二回路蒸汽爲熱源,設計上採用核電廠一回路、二回路及工業蒸汽迴路在內的多重隔離,在物理隔絕的情況下,通過多級換熱,將蒸汽輸送至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江蘇核電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毅說,同時,項目配套的海水淡化項目規模爲省內和全國核電領域最大。

張毅介紹,田灣核電站蒸汽供能項目建成後,每年可爲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提供480萬噸工業蒸汽,相當於每年減少燃燒標準煤40萬噸,等效減排二氧化碳107萬噸、二氧化硫184噸、氮氧化物263噸,將有效支撐地方石化產業的轉型升級。

虛擬電廠是一種基於能源互聯網技術的“看不見的電廠”。與傳統電廠相比,它沒有廠房、機組,不佔用土地資源,不燒煤不燒氣,能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和有效利用。作爲全國首座接受省級電網調度的綜合智慧零碳電廠,2022年12月,蘇州虛擬綜合智慧零碳電廠項目正式啓動試運行。

“項目運用虛擬電廠技術,將客戶末端負荷、各類分佈式能源以市場化手段聚合起來,構建可調負荷資源池,直接接受電網調度,在供給側、需求側兩端發力,積極探索參與響應服務、輔助服務、電力現貨、綠電交易等市場模式,助力區域電力平衡,並大幅提升客戶末端服務水平,助力新型電力系統體系建設。”國家電投江蘇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後,能夠爲蘇州區域能源保供提供頂峯能力約1300MW,調峯能力約1100MW,項目全部投產後預計全年可生產綠電量2.8億千瓦時、減少標煤消耗8.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4萬噸。

重力儲能是一種機械儲能方式,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新能源產生的富餘電能提升重力塊進行“充電”,等到用電高峯時,再放下重力塊,用重力做功“放電”,從而爲電網提供電力。

日前,如東100MWh重力儲能項目首套充放電單元測試成功,再過一個多月,項目就將正式投入運行。該項目是全球首個百兆瓦級的重力儲能項目,建成後,可形成儲能容量約100MWh/天,發電功率26MWh/天的充放規模。

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位於南京的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較早研製氫能儲運裝備的企業,成功研製過國內第一輛液氫車。公司化工機械分公司副總經理劉海洋介紹,此次入選的高參數化液氫儲運裝備項目瞄準氫能儲運環節,項目研製的液氫罐箱驗證用樣品目前在做測試,最終的液氫罐箱單臺可儲運液氫約3噸,計劃年內完成產品試製,年底產線具備初步生產能力。

“儲運方面,國內比較常見的是高壓氣態氫,液氫密度遠高於氣態氫,能夠以更小體積儲運更多氫氣。”劉海洋說,目前項目研製的液氫罐箱,單臺運量約等於6至8臺高壓氣態氫的運輸量,大規模長距離儲運成本降低,有利於推動氫能產業化應用。

全過程減碳,打好綠色“組合拳”

事實上,想要進一步實現降碳增效,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動能,光在源頭上減碳還遠遠不夠,需要多管齊下,將降碳貫穿於生產的全過程。

去年,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工程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提出要通過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工程,佈局一批技術水平領先、減排效果突出、減污降碳協同、示範效應明顯的項目,《方案》將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按照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分爲三大類。

在過程降碳類方面,《方案》提出工業、建築、交通3個領域關鍵技術類別的同時,還提出減污降碳協同和低碳(近零碳)園區2個重點方向,佈局一批低碳零碳鋼鐵冶煉示範、超低能耗建築、綜合交通樞紐場站綠色化改造示範等工程;在末端固碳類方面,方案提出在全流程規模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二氧化碳先進高效捕集示範、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及固碳示範等3個重點方向建設一批重點工程。

連雲港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的100萬噸/年廢棄油脂轉化生物質能源示範項目(一期工程)成功入選第一批項目清單,被列爲過程降碳類減污降碳協同示範項目,這個項目有何獨特之處?

飛機主要以化石燃料爲動力源,碳排放量大,並且在短期內該能源結構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變,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成爲備受關注的減排途徑。SAF是指滿足可持續性標準的,並且原料來自生物質(餐廚廢油、動植物油脂、植物纖維素等)或廢棄物(城市固廢、農林廢棄物等)的航空替代燃料。《“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提出,推動可持續航空燃料商業應用取得突破,力爭2025年當年可持續航空燃料消費量達到2萬噸以上。

“高空溫度極低,要保證燃料在零下40攝氏度也不會凝固,還保持液體狀態,廢棄油脂要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才能達到相關使用標準。”江蘇連雲港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項目生產副總兼總工李元博介紹,項目原料主要是餐廚廢油,裏面含有各種雜質,需要先經過預處理,再經過加氫工藝去除氧等元素,得到目標碳氫化合物,分類用作航空燃料、生物柴油、生物石腦油等。項目建成後,年產生物航空煤油(組分)約74萬噸、生物石腦油約10萬噸、少量生物柴油及硫產品。其中,項目一期年產生物航空煤油(組分)約37.3萬噸、生物石腦油4.3萬噸、生物柴油0.2萬噸及硫磺102噸,可助力交通領域每年減少碳排放約192萬噸。

“灌雲在海邊,還有灌河與京杭大運河連通,可以通過海河聯運方式把產品以較低的成本運出去,華東地區機場多,海外也有使用需求。”李元博說,2023年10月,歐盟理事會通過了《可再生能源(ReFuelEU)航空法規》,要求到2025年歐盟機場起飛的飛機使用SAF需佔總燃料的2%,到2050年需達70%。

破解堵點,走好江蘇“雙碳”路

如果說基礎研究是從0到1的突破,那麼科研成果產業化就是從1到10的跨越。在採訪中,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國有很多綠色低碳技術已經成功研發,但想要進一步大規模推廣應用這些技術,仍有難點需要解決。因此,加強先進技術的示範引領,至關重要。

“綠色低碳技術在探索過程中有很多技術路線,比如儲能,常見的有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抽水蓄能、氫能儲能等。但目前沒有哪一種儲能方式有絕對優勢,抽水蓄能建設週期長、場地要求特殊,電化學儲能難以長時間儲能,氫能儲能目前成本較高……這種情況下,更要鼓勵各種技術多做示範,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迭代突破。”塗遠東說。

“液氫溫度極低,約爲-253℃,要大規模、遠距離運輸,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與環境溫度差距近300℃的保溫難題。”劉海洋解釋道,國內目前可預見的最長運輸距離大約是5000到5500公里,液氫屬於危險品,按照規定運輸車時速不能超過80公里,這樣算下來路上需要十天左右,要保證全程安全高效運輸,不但要解決材料在-253℃下的性能變化和低溫冷脆問題,同時要在標準車輛運輸外形尺寸限制空間內,採取精巧的支撐及保溫結構,既能保證耐受長距離運輸及震動衝擊的安全性,又能實現超級絕熱,減少液氫損耗保證經濟性。

爲了破解這一難題,航天晨光團隊近年來一直在探索攻關,“團隊從2021年開始選材研究,突破臨氫新材料自動焊接工藝,改進絕熱結構設計,優化有限空間高效絕熱技術,研發液氫運輸的全流程安全監測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目前液氫罐箱驗證用超低溫液氦罐箱樣品在進行液氦實驗。液氦溫度更低,是-269℃,可以更好地檢測設備主體材料耐受超低溫的能力和絕熱結構的保溫性能。先期採用液氦樣箱試驗,主要考慮的是安全性,氦氣和氫氣的密度都遠低於空氣,並且氦氣是惰性氣體,如果在實驗過程中發生泄漏,不會像氫氣那樣容易燃燒產生安全隱患。如果通過測試,未來該樣箱將用於液氦儲運,同時爲液氫罐箱優化設計和批量化製造提供真實試驗數據參考,不斷提升液氫裝備性能,助力國內氫能產業發展。”劉海洋告訴記者。

張毅坦言,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遇到了供水不穩定的問題,需要另外配套建設除鹽水供水廠房,此外,外熱用戶與核電站之間具有一定距離,建設蒸汽輸送管線也需徵用土地,實現對核電機組的改造,還需結合核安全監管、機組功率調節、機組運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實施,存在論證過程複雜、涉及單位多、週期長等困難。後續,公司將廣泛開展核能綜合利用和多元發展,穩步推進核能供熱、灘塗光伏、抽水蓄能、核能制氫等綠色清潔能源項目。

記者注意到,我省近年來持續加大對綠色低碳創新技術的培育和支持力度,着力於提升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降低“含碳量”——

今年4月,省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局兩部門研究制定並印發《江蘇省(近)零碳產業園建設指南(暫行)》,該指南提出(近)零碳產業園應構建溫室氣體覈算基礎能力,並圍繞能效水平標杆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能源供給零碳化、基礎設施綠色化、資源利用循環化、運營管理數智化等6個方面開展建設工作,引導產業園分階段、有步驟推動降碳工作。

日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江蘇省碳達峯碳中和試點建設方案》,方案提出,要強化創新驅動,圍繞節能降碳、綠色製造、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等領域,加強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攻關,創新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機制,打造綠色低碳創新載體和公共服務平臺,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江蘇科教資源豐富,有很多高校、科研機構可以提供智力支撐。其次,江蘇的工業體系完備,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共有41個工業門類,江蘇就有40個。除此之外,江蘇有一批創新能力很強的龍頭企業,可以更好地帶動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示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和江蘇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吻合,佈局有迫切需要和發展優勢的項目。”塗遠東建議。

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佈局一批技術水平領先、減排效果突出、減污降碳協同、示範效應明顯的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推進技術應用、平臺打造和人才培養,以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在落實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