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劉琪)5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發佈的2024年4月份金融統計數據和社會融資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19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12.73萬億元。4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01.19萬億元,同比增長7.2%。

具體到4月份來看,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7300億元,同比增加112億元;新增社融-1987億元,同比少增1.42萬億元。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4月份信貸延續均衡投放,爲下半年發力留有空間。社融同比增速下滑,主要緣於債券融資較弱。考慮到土地出讓金下滑、專項債發行進度偏慢、地方財力有限等因素,後續政府債融資將有所加快,預計對社融也將有明顯提振。

4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7300億元

根據央行數據,今年前4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19萬億元。4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247.78萬億元,同比增長9.6%。從4月份來看,新增人民幣貸款7300億元,同比增加112億元。

分部門看,4月份,住戶貸款減少516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3518億元,中長期貸款減少1666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860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410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100億元,票據融資增加8381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2607億元。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4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9.6%,保持在相對高位,信貸投放更爲均衡。4月份爲傳統信貸小月,但在去年同期低基數以及穩定信貸節奏的導向下,今年4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實現同比多增。今年前4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19萬億元,同比減少1.13萬億元,當前信貸均衡投放效果初步顯現,爲年內貸款增長留有後勁,也更有效匹配實體經濟主體的用款需求。

“雖然信貸同比增速較此前有所下滑,但符合目前監管引導貸款合理增長、均衡投放,增強貸款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目標。”明明表示,從貸款內部結構而言,企業和居民加槓桿意願依然偏弱,反映目前信貸整體結構有待改善,實體融資需求仍待提振。

此外,根據央行數據,初步統計,2024年前4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12.7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04萬億元;2024年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爲389.93萬億元,同比增長8.3%。從4月份來看,當月新增社融-1987億元,同比少增1.42萬億元。

溫彬分析,4月份新增社融-1987億元,社融增速回落至8.3%,政府債、企業債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爲主要拖累因素。4月份,政府債淨融資額-984億元,同比減少5532億元,國債、地方債發行進程仍相對滯後。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4月份社融數據不及上年同期,除因投向實體經濟的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1125億元外,該指標同比變化與各項貸款的差異主要來自當月非銀貸款同比多增。此外,還受到政府債券融資、企業債券融資、表外票據融資和股票融資等分項拖累。

根據央行數據,4月份M2和狹義貨幣(M1)同比增速均較上月有所回落。4月末,M2餘額301.19萬億元,同比增長7.2%;M1餘額66.01萬億元,同比下降1.4%——增速分別較上月末低1.1個、2.5個百分點。此外,流通中貨幣(M0)餘額11.7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今年前4個月淨投放現金3866億元。

“4月末,M2餘額同比增長7.2%,增速有所放緩,但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進一步提升。”溫彬表示,貨幣供應量增速放緩受到多重因素綜合影響,一是年初以來債市走牛提振理財等資管產品收益率,銀行存款向理財等分流;二是監管部門加大對資金空轉套利、銀行手工補息等行爲的規範,擠出部分虛增的存貸款水分;三是優化金融業增加值覈算,個別地方政府通過擴張存貸款提高金融增加值的動力明顯減弱。

“貨幣供應量增速明顯下滑的主要原因是,4月份以來,在季節性因素以及手工補息受到嚴格監管的背景下,許多存款資金轉移至銀行理財等資管產品。”明明說,貨幣供應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監管對於部分不合規的存款產品“擠水分”,這也和目前財富管理方式更加多元化有關,不能片面解讀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能力下降,對於存款的監管反而有助於資金活化,有助於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降準降息仍存一定空間

央行日前發佈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的專欄文章《信貸增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係》提到,“目前,我國信貸總量已從過去兩位數以上的較高增速放緩至個位數,但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減弱”。同時,該文章指出,“當信貸存量規模比較大時,繼續增加信貸投放的邊際效果遞減”。

王青認爲,這反映出政策層面已經淡化了對信貸總量增長的要求。當前政策面的重點是盤活存量貸款,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做好“五篇大文章”。因此,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可適度淡化對信貸、社融總量的關注,重點觀察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資源對重點領域有效需求的滿足程度,其中包括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普惠小微企業貸款、綠色貸款等的增速,這也是今年貨幣政策“精準有效”的具體體現。

在溫彬看來,下一階段,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適度加力,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債加快發行,有望對社融增速形成有效支撐;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效,降準降息仍存一定空間,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五篇大文章”領域和合理消費融資需求將得到更有針對性的滿足。

“當前貨幣存量已經不低,在引導信貸合理增長、均衡投放之外,着力盤活存量金融資源,避免資金沉澱空轉,提升信貸資源產出效率,以及促進直接融資加快發展,引導融資結構與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更加適配,也是下一步工作重點,進而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溫彬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