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是个好东西,补气血的,但和厕所关联在一起不禁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古代皇帝们为什么上厕所时会在厕所里常年备着一筐干枣或者新鲜红枣呢?在此之前先说一个典故,说的是西晋朝的王敦,这人可是一个历史名人。

西晋朝的大权臣,很有名的典故“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中他就是杀伯仁的那个主角。他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爱女襄城公主,攀上了皇亲国戚的身份。西晋朝晚期时社会生活奢侈成风,这是司马炎起的头,这位前期能干,后期昏庸的君主在天下统一后生活日渐腐败。

他的后宫佳丽达到上万人之巨,这些美少女都是他花费数年时间派出特使到全国各地搜刮而来的。佳丽多了,司马炎的难题也来了,开始头疼每天晚上该翻谁的牌子。为此他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坐着羊拉的车在宫殿里游荡。

羊车在哪座宫殿前面停下,他就临幸谁。佳丽一瞧,立马想出一个办法,把竹叶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以此吸引司马炎的羊车,所以有个成语叫做“羊车望幸”。司马炎奢侈的生活作风不仅影响了一群公主皇子,还影响了下面一党大臣。

譬如他的大舅子王恺和石崇的斗富,那可是在历史上出了名的炫富。王敦娶到襄城公主以后,对宫廷里的生活不懂,有一天早上去上厕所,见到旁边放着一小筐新鲜的红枣。闻着那可叫一个香,正巧放空自己以后有点肚饿,便把红枣取来吃了。

襄城公主后来发现不见了红枣,就问起这事。王敦便说被自己吃了,顿时引得襄城公主和一群侍女哈哈大笑,原来这个红枣并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用的。怎么个用法呢?就是上厕所时用来塞住鼻孔,避开厕所的臭气。因为红枣有异香,所以祛臭的效果还是不错。

王敦感到十分尴尬,这时侍女又给他端来洗手的水,但那水里还浸泡有粉状的澡豆,以便给手掌增香,还能保持皮肤细腻。王敦不明所以,以为是吃的粥,又把澡豆水一饮而尽,直让襄城公主笑的停不下来。

得知原委后王敦羞的无地自容,不禁感慨皇家生活的奢侈精致。不过襄城公主的奢侈和大富豪石崇比起来无疑是小巫见大巫,石崇如厕时身边会有数十位婢女候在一旁服侍他,石崇还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如厕后换一套衣服。

而这些都是婢女来帮他完成,那些到石崇府上做客的人因为羞于在婢女面前脱掉衣服,所以都不愿意上厕所。由此可见古代富豪和皇室生活的穷奢极欲,一筐枣子虽然值不了多少钱,但体现的却是生活中的那种奢侈无度和夸张。

就像杨贵妃想吃荔枝,便兴师动众的从岭南地区风急火燎的给她送来新鲜荔枝。据《宫女谈往录》里面记载说,慈禧太后不喜欢用熏香给储秀宫熏香,她很喜欢苹果的香气,于是就让人在储秀宫里摆了几个空缸,把新鲜苹果都倒进大缸里。

时间一久,苹果的香气就慢慢在储秀宫里弥漫开来。缸里的苹果要经常更换,因为必须时刻保证宫殿里都弥漫着这股香气,由此足见慈禧太后生活奢侈的一面了。不过比起用红枣塞住鼻孔祛臭,慈禧太后已经不屑于用这种低级手段了。

紫禁城里是没有厕所的,一切生理卫生都靠便盆来解决。慈禧的便盆每天专门有人负责清理,这些便盆多是用陶瓷烧制的,底部铺着香木屑、花瓣或炭灰之类,每次用完都需要冲洗一遍。以此保证便盆始终保持干净和香气,因此紫禁城里虽然没有厕所,但却从来不臭。

而这些干净、舒适环境的背后当然是一大群宫女太监没日没夜的付出造就的,譬如当慈禧需要如厕时,就会吩咐一声“传官房”,便立刻有一名小太监飞一般的顶着用黄云龙套包着的便盆送进更衣室里。然后退出去等候,待慈禧解决完以后,又进去把便盆顶在脑袋上送出去清理干净。

由此可见,富豪与帝王生活们受人艳羡不是没有理由的,享受更丰富的物质供应,充分的占有社会资源,世俗成功的意义是什么?实际上往往并没有复杂的答案,既不用和价值挂钩,亦不必用所谓的意义来为自己的欲望掩饰。

仅仅是渴望占有更多的资源和物质供应,以便使生活更加富有体面和世俗的尊严感。而精致主义者的优越感其实往往来源于,苹果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吃的,但对一个要求体面生活的人来说,苹果只是一种装饰。

实质上那么多人渴望的成功,就本质上来说,并不是这种成功彰显了人生的何种价值,其作用在于一种体面的生活才能在世俗中获得尊重感。渴望世俗的成功,本质上依然是在意世人的眼光,正好比李斯说“故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