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見習記者 楊笑寒

截至5月12日,已有85家財險公司公佈了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85家財險公司中,有54家公司盈利,佔比63.5%,總計盈利161.74億元;31家公司虧損,佔比36.5%,總虧損約爲7.83億元。

漁業互助、大家財險、比亞迪財險等3家險企今年首次披露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無可比口徑數據。剔除上述三家險企後,有可比口徑的82家險企總計實現淨利潤154.71億元,同比下降約8.6%。

對此,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原副主任、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季度財險公司淨利潤下降可能受三大因素影響:一是一季度A股市場波動,同時市場利率持續走低,給財險公司投資管理帶來挑戰,影響盈利;二是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導致承保利潤下降,從而影響公司盈利能力;三是“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後,部分金融資產價值波動體現在當期公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中,導致公司投資收益同比下滑。

從行業格局來看,頭部財險公司盈利能力依然較強。一季度,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國壽財險、鼎和財險位居淨利潤排行榜前五,淨利潤分別爲73.51億元、38.14億元、19.33億元、8.5億元、2.85億元。

尤爲引人注意的是,一季度,財險公司“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總計實現淨利潤130.98億元,佔54家盈利險企淨利潤的81%。

在虧損的財險公司中,多數虧損額不超過1億元,其中,國任財險虧損額最高,約爲1.10億元。

李文中表示,對於中小險企而言,要在市場尋求突破,實現扭虧爲盈,首先,需要轉變經營理念,不要再追求市場規模,應該實施差異化戰略,重視在細分市場發揮自身優勢;其次,需加快保險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提高運營管理效率;最後,險企需要加強合作,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實現發展共贏。

承保和投資共同構成了財險公司的淨利潤。其中,綜合成本率是衡量財險公司承保端經營狀況的核心指標,該指標反映財險公司的承保端盈利能力,綜合成本率越低說明公司承保端的盈利能力越強,綜合成本率高於100%,意味着其在承保業務方面出現了虧損。

根據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排除1家不適用的險企外,有49家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高於100%,佔比約58%。

東吳證券分析師葛玉翔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低溫雨雪冰凍等災害、交通出行增長對承保業務帶來了挑戰。“自然災害拖累賠付率表現;2024年行業車險綜合賠付率開年即在高位,新能源車險業務給各經營主體帶來了賠付壓力。”

李文中認爲,近年來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上升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保險產品銷售費用上升;二是車險綜合改革之後車均保費下降,新能源車險的賠付成本明顯上升。

相對而言,“老三家”的綜合成本率表現較好,今年一季度,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的綜合成本率分別爲96.15%、98.10%、97.50%,平均值爲97.25%。

李文中表示,未來,保險公司要降低綜合成本率,需要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是降低綜合費用率,提高管理和營銷效率,同時要嚴格遵守“報行合一”規則,避免惡性競爭;二是發揮自身優勢,調整承保業務結構,降低高賠付業務,增加低賠付業務,特別是應該加快發展非車險業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