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推动云南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低空经济,有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对扩大内需、拓展发展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陆继山

低空经济产业,是以1000米或3000米以下空域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包括民用有人驾驶、无人驾驶航空器,以及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和辐射带动的相关领域。2024年4月1日,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达33.8%。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达到10644.6亿元。

当前,云南正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力以赴把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作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促产业。产业发展成为“三大经济”新引擎的关键核心。低空经济产业作为云南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未来产业,加快谋划布局和推动发展正当其时。《云南省无人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动无人机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形成集“产、学、研、用、测、数、智”七位一体的无人机产业体系,这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发展低空经济,能有效带动云南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有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对扩大内需、拓展发展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制定完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深圳市、上海市等发达地区通过试点发展,超前谋划和布局了一批低空经济产业项目,并迅速制定印发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其良好的发展经验值得云南学习借鉴。云南省应尽快统筹谋划,强化央地协同,做好全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规划研究,加快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完善多部门和多领域政策对接,创新思路推动强化政策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建立健全低空经济相关的监管机制和标准体系,明确各方责任与权利,合理协调相关部门和核心领域。

推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云南发展实际,加快建设布局一批主流航空器发展亟需的基础配套设施,积极建设与低空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低空指挥控制系统以及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新模式,支撑不同特征、不同规模的低空融合飞行,服务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各类新需求;引导鼓励各地加大对支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强化低空资源的保障和支撑能力。采取先试先行等方式,带动一批低空飞行平台、低空飞行公园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围绕通信(导航)、定位服务基站设施,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及私人主体积极投资融资,加快打造一批低空产业多功能服务中心,促进公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激发低空市场经济主体发展活力。云南旅游市场蓬勃发展,低空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应注重完善无人机等多场景应用试点,鼓励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推动快递配送等企业在物流配送和城市管理等方面进行城市场景运用。以产品创新为驱动,开发适合大众化的经济型低空旅游产品,做大消费市场规模,同时开发高端个性的低空旅游主题产品,提升旅游的附加值。谋划布局一批低空旅游项目,优化旅游消费体系及配套服务等,通过将低空旅游与休闲旅游、野外探险等业务跨界融合,实现不同业务和低空飞行之间的融合发展。引导一批低空经济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推动低空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云南省应加快低空经济产业装备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投资,推动产学研用联动融合与军民融合,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掌握好关键技术。要加大对信息化、智能化运营平台和管控体系的研发投入,研发低空空域操作系统等,提升低空运行的数字化水平。加快建设专业化研发平台载体,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加强低空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科研机构、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解决科研人员激励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鼓励地方有实力的国企和民营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低空经济相关的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项目,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发达地区和企业的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本文系“云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24CX11)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