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esse

編輯 | 靖宇

某種程度上,蘋果終於復興了 iPad Pro。

今年的新 iPad Pro 是史上最薄、最輕,同時在性能,特別是屏幕性能上毫不妥協的一代 iPad Pro。對比過去幾年,因爲採用 mini LED 屏幕,導致機器厚度、重量、功耗都顯著增加,可以說,最新的 iPad Pro 終於迴歸了硬件迭代的「正軌」。

但這樣一代最好的 iPad Pro,並沒有得到最高的關注度。

發佈會在一個小時內結束,輿論的反饋也只能算不溫不火。人們期待的已經不再是一代「最輕、最薄、最強」的 iPad,而是蘋果在 AI 上的大動作。這個大動作,至少要等到下個月的 WWDC24 上纔會公佈。

發佈會後,蘋果股價在小幅震盪中持平。蘋果公司的發展和命運,已經不再與 iPad 息息相關

01、「復興」iPad Pro

如果你是一個老 iPad Pro 用戶,這將是一代你很難挑出毛病的 iPad Pro。

一方面它終於迴歸了輕薄。13 寸機型相比上代的 12.9 寸,重量減少了 15%,厚度減少了 20%,讓它成爲了蘋果歷史上最薄的產品,比 iPod nano 還薄。11 寸機型則幾乎是有史以來最輕的 iPad Pro,446g 的重量與早年間比它小一圈的 9.7 寸 iPad Pro 持平。

但在最核心的屏幕性能上,iPad Pro 卻沒有任何妥協。新的雙層 OLED 屏幕不僅保持了與 mini LED 同樣的 HDR 峯值 1600 尼特亮度,同樣的最高 120Hz 動態刷新率,還把這塊最先進屏幕同步配置在了 11 寸機型上,不再是 12.9 寸獨佔的功能。

配合新的 OLED 屏幕,蘋果還爲 iPad Pro 增加了抗眩光的「納米紋理玻璃」選項,相比普通玻璃貴 800 塊錢,但要 1TB 以上儲存的機型才能選配。這意味着最便宜的霧面屏 iPad Pro,即 1TB 的 11 寸機型,價格也要來到 14899 元。

除了 OLED 屏幕帶來的厚度和功耗改進,新 iPad Pro 還跳過 M3,直接採用了 M4 芯片。相比 M3,M4 芯片採用了同樣的 3nm 製程,但增加了兩個 CPU 效率核心,使 CPU 變成了「4 大 6 小」的 10 核架構。M4 還配備了新的「顯示引擎」,可用於控制屏幕亮度、色準,以及最關鍵的,控制 iPad Pro 上的「雙層 OLED 屏幕」。

儘管在實測之前,很難說這些變化會對實際性能和功耗帶來多大改進,但很顯然,蘋果希望推動 iPad Pro 進一步增強能效,迴歸輕薄。

這是過去幾年 iPad Pro 最大的問題所在:擁有最先進芯片、屏幕的 iPad Pro,卻變得越來越笨重。之前的 12.9 寸 iPad Pro 加上妙控鍵盤,甚至比 13 寸 MacBook Air 更重更厚。

而現在,iPad Pro 的便攜性終於得以復興。新的妙控鍵盤也經過重新設計,將材料從之前的塑料換成了鋁,以及換上了一塊更大的玻璃觸控板。蘋果沒有公佈新鍵盤的確切重量,但可以確定的是,它也比前代更薄更輕。

除鍵盤之外,蘋果還發布了新的 Apple Pencil Pro,配備了更多傳感器,改進了交互,售價與上代同樣是 999 元,並沒有因爲多一個 Pro 而漲價

最後,蘋果也發佈了新的 iPad Air。新 iPad Air 在尺寸上與 iPad Pro 對齊,也有了 11 和 13 寸兩個選擇,但它們都比同尺寸的 iPad Pro 更厚更重。

所以 Air 在這裏的含義,可能僅僅代表你要支付的錢的重量

02、iPad 的定位難題

對老用戶,特別是一大批還在用 2018 款 iPad Pro 的「釘子戶」來說,新 iPad Pro 或許是非常值得更新的一代,但它依然難以解開 iPad 真正的自我定位難題。

從 iPad Pro 推出伊始,蘋果就一直在推動 iPad 進入生產力領域。早年間蘋果出過一個廣告片,片中小女孩用 iPad Pro 幹了各種各樣的事情,最後媽媽問她你在用電腦幹什麼,她反問,「電腦是什麼?」

蘋果一直在暗示,iPad 將會成爲下一代年輕人的「電腦」

過去幾年,iPad Pro 在形態和技術上也確實不斷向 MacBook 靠攏,不僅支持了鼠標,配備與 Mac 一樣的 M 系列芯片,這一代就連妙控鍵盤也開始採用與 MacBook 一樣的鋁製外殼和玻璃觸控版,來增加它的強度和質感。

新 iPad Pro 上的兩個細節設計,也暗示着這一變化。一是前置攝像頭,從與 iPhone 類似的「頂部」,被挪到了「側邊」上。早期用戶使用 iPad 自拍或視頻通話時,往往是豎着拿的,但現在,越來越多用戶開始將它橫放在桌子上開電話會。以及蘋果還取消了 iPad Pro 與 iPhone 同步的攝像頭配置,將後置攝像頭「減配」至單攝。顯然,沒有多少用戶會用 iPad Pro 這顆後置拍照。

硬件上,iPad 確實越來越像一臺 Mac 了。與此同時,它的軟件能力,卻依然受到 iPadOS 的侷限。這次新 iPad Pro 發佈的同時,蘋果還發布了新的 iPad 版 Final Cut Pro 和 Logic Pro,增加了一系列功能。即便如此,它們依然無法和 macOS 版的相提並論,連蘋果自己都在介紹時說,這些 App 的存在是讓 Mac 用戶能夠「延伸它們的工作流」

問題並不只出在 App 上,macOS 擁有的是數十年積累下的 Web 生態,從最基本的郵件、文檔、Office 套件,到今天最受關注的 AI,普通打工人 90% 的工作可能都是圍繞瀏覽器展開的。但 iPadOS 直到今天,連一個真正全功能的瀏覽器都沒有。

技術上,蘋果完全可以給 iPad 裝上一個 macOS,讓它成爲一臺真正的電腦。但這樣又必然會向上擠壓到 Mac 的生態位。所以到最後,iPad 用戶更多的使用場景依然停留在「看視頻、玩手遊」,這些移動場景的娛樂功能上。

誕生之初,iPad 的定位是「更大更便宜的 iOS 設備」,它能幹的事情和 iPhone 更類似,只是不具備 iPhone 那麼便捷的通訊和網絡能力。後來,隨着大屏 iPhone 的普及,蘋果開始讓 iPad 開始向 Mac 靠攏,推出 iPad Pro 並直到今天

從始至終,iPad 都是被「夾在中間」的一款設備,從未擺脫尷尬的定位。

根據蘋果的財報數據,iPad 在 2023 年因爲缺乏更新,銷售收入相比 2022 年整體下滑了約 20%,爲 248 億美元。在蘋果公司總收入的佔比跌至 6%,低於 Mac、可穿戴設備、軟件服務和 iPhone,成爲蘋果版圖裏最小的一塊拼圖。

考慮到 AI 逐步成爲產業熱點,如果蘋果接下來也將發展重心進一步向 AI 傾斜,併成功轉化爲收入增長。未來蘋果的業績增長會進一步依賴於軟件服務,而不是 iPad

可以說,蘋果公司的未來發展和關鍵命運,將愈發與 iPad 解綁。

這或許並不只是蘋果一家的問題。

過去十幾年,電子消費品的演進主軸是圍繞硬件展開的。從 CPU、顯卡,到屏幕分辨率、機身厚度,數碼產品的迭代可以說就是在追着「更輕、更薄、更強」的目標前進。每一次跨越式創新,都是以硬件、設計爲基礎。

但現在,情況已不再如此,至少目前最炙手可熱的生成式 AI 產品,核心模型都跑在服務器上,用戶通過任何一臺電腦的瀏覽器就可以訪問,與終端設備的性能關係並不大。

此時推出一款性能強大,設計優美的平板電腦,即便它再優秀,也依然要向用戶交付一個更充分的購買理由纔行,這是 iPad Pro 自誕生之日起,始終繞不開的問題。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新 iPad Pro 還新加入了 2TB 的儲存選項,意味着如果選到滿配,你最多可以花費 27746 元,購買一臺 iPad Pro。

「我再看看」,可能是大部分消費者的第一反應。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極客公園 (ID:geekpark),作者:Jesse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於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於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相關文章